本帖最后由 石油大兵 于 2014-10-13 16:26 编辑
针对于父母、孩子习惯把课程分为主课、副课,有人提出:在总分数面前,主课或者副课的一分,并没有“此低彼高”之分,硬要分个主、副,毫无道理而言。 所谓的主课、副课,不管数学、历史,在所有课程面前只是一个“点”的问题,只要你抓住了该课程的思维“关键点”,考好考坏,充其量不过就是10分、8分的差别。 基于这个原因,从整个初中课程“体系面上”来考量的话,我宁愿把课程的思维方式分为三种:“文科思维”、“理科思维”和“细心思维”。 从目前中考政治、历史“开卷考试”的形式来看,结合两门课程从大的概念来讲,同属于“哲学”范畴,我感觉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对考生利用哲学思维分析历史事件、政治观点的一种能力。可以说,培养哲学思维能力,是提高文科成绩的“关键点”。 至于理科思维,再次不多论述。 我更愿意把“细心”当作一门课程,他比任何一个单科的知识点都重要。一是单个知识点,容易突破,即使掌握不够,对总分的影响也至于让人“悲痛欲绝”;二是,“细心”贯穿于所有课程,仔细算来,如果粗心导致每门课在考试中失分为5分,七门课程可以达到35分的失分。按照100分值,“细心”这么课程,得分仅为65分,恐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是得分最低的一门课了。 导致“粗心”的原因很多,比如习惯性粗心,压力性粗心,轻视性粗心,紧张性粗心,事件干扰性粗心等。不管是哪种“粗心”引起的“低级失分”,都是不值得的,甚至是伤心欲绝的。 忘记了谁说的一句话:“人的一生犹如走路,比的不是在直路上你走的有多快,而是在拐弯处你如何抉择”。初三可以说是中学生人生的第一个抉择点,千万不要由于“粗心”而影响了你抉择的心境,千万不要由于“粗心”而降低了你抉择的能力。
“细心”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智商”,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门比“主课”还要重要的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