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2657
- 积分
- 5479
- 威望
- 分
- 激情
- 分
- 居民币
- ¥
- 主题
- 回帖
- 0
- 记录
- 日志
- 相册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3-11-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本帖最后由 抗美老兵 于 2016-5-8 09:01 编辑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造就了华夏臣民尊老爱幼的美德,百善孝为,当这四个字再次映入公众的眼帘时,“善”这个字又让大家陷入了更多的思考。常听人说,忠孝不能两全,所谓的“忠”是一种孝忠,或效忠于上司、惑效忠政府,而这种所谓的忠更多层面的选择是一个家庭层面以外的道义遵守。而孝这是发自于人性本身的一种职责和义务。是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与家庭中寻找着人性“善”的始发,都在尽可能的行使着善的权利和义务。当然,这种权利和义务必定是建立在一种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形之下,否则,善的义举还能持续多久?就个体而言,儿女孝顺父母这是一种天然的人性体现,值得赞扬。可从社会的层面,当个体的行为极力向客体施善时所受到的不公和伤害的时候,施善主体的行为必然会发生变化。当我们面对衣衫褴楼的“白领乞讨者”,当我们面对被施救“倒地老人”那无端的讹诈时,从我们的内心而言,善的行为基本上就被终结了。说白了,这实际上是人性两个极端的彼此对峙,当恶的势头大于善时,整个社会对善的释放也就变得弱化了。善待老人、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人类文明社会应当倡导的,可是,我们身边的某些人或群体以物质诱惑为导向而公然采取一些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文明做法,伤害的就不仅仅是某一个个体。呼唤和谐,说明这个社会在某些层面还是缺少和谐;说明这个社会人性的堕落已经趋于了一种难以挽救的局面。其实,不是这个社会没有爱心,而是体制与文化的衰落导致了人性的堕落。做一件善事不难、做100件善事也不难,但是,做一件善事被讹之后,后面的善事就不会再有人做了。这就是社会的真相,这不是人性善的退化,而是社会、体制落后的根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