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爱的教育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记者采访一位妈妈时问道孩子的生日,妈妈把孩子的生日记得非常清楚,说得非常流利;当记者问道妈妈的生日时,孩子却说:“不知道”。
这则公益广告目的是引发人们的反思: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任何社会现象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教育现象也是如此。绝大多数家庭,自孩子们年幼时父母们就一直隆重地给孩子们过生日,孩子们只知自己有生日不知他人也有生日。
广告中,记者只问了妈妈们孩子的生日,但没有问妈妈们的父母的生日。如果是第二个问题,不知这些妈妈们还能否像说出孩子生日那般,流利地说出自己父母的生日。
事实上,如今绝大多数父母都把心思放在为孩子过生日,没有多少给自己过生日的,也没有多少与自己孩子一起隆重地给爷爷奶奶过生日的。甚至,有些父母只记得孩子的生日,对于自己父母的生日根本不当回事。这就不难明白公益广告中反映的现象究竟根源何在。
很多时候,身为父母的我们就是孩子的反面教材!
一位母亲来信述说孩子如何不懂事,父母为他付出了很多他都当作应该,从不懂得体谅人。此后,父母两人带着孩子一起来咨询时,只见两位相互指责,当着孩子的面埋怨对方没有尽到责任,说着说着两人还吵了起来。
我们与其抱怨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善待别人,不如想想,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过“爱别人”的教育?我们自己又是否是个懂得谅解他人、善待他人的好榜样?
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来不是一个体谅理解他人的好榜样。我们彼此相互埋怨指责,对孩子也从不体谅,还自私地对待其他人。
工作上不时争功诿过,生活中处处斤斤计较,这些都会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孩子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耳濡目染久了怎能不深受影响?
想要培养孩子的爱心,想要得到孩子的爱,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并从小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首先,父母应该懂得“让孩子爱我们,而不是怕我们”。
很多父母对待孩子粗暴苛刻,为的是让孩子怕自己,自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上规矩。可这样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们对父母产生怎样的情感——
许多孩子怕父母,许多孩子不尊重父母,还有一些孩子恨父母。爱父母的孩子有多少?很少!
许多人主观地认为,孩子们不爱父母大逆不道,却不知道爱不是天生的。而且,孩子们对我们的情感,正是我们如何对待他们的反映——
粗暴对待孩子,只会让孩子害怕父母;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不在乎父母;忽视孩子,只能得到孩子的冷漠。
我们不能指望不论我们怎么对待孩子们,孩子们都必须爱我们。爱不是一种规定,更强求不来!
想要得到孩子们的爱戴,首先必须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用尊重、理解和爱的教育来换取。
爱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爱心是道德的基础,爱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基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未来发展,以及整个人生的幸福都是必不可少的——
1. 父母应该学会向孩子表达爱
年幼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肢体的接触,和言语的关爱。给孩子拥抱,对他们说出我们的爱,多与他们说话和共同游戏,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关心他们的,让他们深切感受我们的爱。
中国的父母不会表达爱,甚至没有表达爱的意识。父母的含蓄使许多孩子误以为父母不爱他们!因为不懂表达,人与人之间误会总是不可避免,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彼此误解。
我们不能再羞于启齿、猜来猜去,我们学必须会用灿烂的笑容、用真诚的言语、用热情的拥抱表达我们的热切情怀!
2. 父母彼此要相互体谅与关爱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做到不相互责备、不相互埋怨,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不可指责对方,而应该相互体谅、相互宽容,让孩子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学会体谅与宽容。
3. 要爱自己的父母,以作榜样
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给人们很多警示:一位父亲要把爷爷送到养老院去,临行前父亲给爷爷拿了块毯子,儿子看着这一切对父亲说“给半块就够了,留下一半等你老的时候给你带去养老院!”
另一则公益广告也拍得很好:妈妈为外婆洗脚,儿子看见了也学着为妈妈端来的洗脚水。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也得不到自己孩子的尊敬与爱。善待自己的父母,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孩子进行最好的教育。
4. 教导孩子爱惜自己、关爱他人
不懂得爱惜自己的人,也没有爱别人的意识和能力。当然,教育孩子爱惜自己是教育孩子自尊自爱,而不是自高自大。
在教导孩子爱惜自己的同时,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帮助他人,礼貌待人等教导孩子善待他人。
5. 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
爱心、公德心以及社会责任感既是道德的基础,又相互联系、互相促进。一个人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想要在社会上生存发展,一定要学会对社会和他人负责。
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对人的客观要求,个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纯粹独立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孩子生活在社会之中,是社会的一员,也应学习如何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对社会尽责。
给孩子爱的教育吧,让我们的孩子在爱与被爱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