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89
- 积分
- 146
- 威望
- 分
- 激情
- 分
- 居民币
- ¥
- 主题
- 回帖
- 0
- 记录
- 日志
- 相册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0-6-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提醒:1. 同一主题,严禁重复发布!违规“删或禁”!2. 信息均由网友发布,请自辨真伪!
从乌镇回来的路上我问导游,明天有绍兴一日游的散客团吗?导游一愣说:“你都去了乌镇了,还去绍兴干吗”?我不解地问“为什么去了乌镇就不用去绍兴了?”,导游说“都差不多”。可怎么能“差不多”呢?乌镇有沈园吗?乌镇有鲁迅吗?仅仅冲着“沈园”,我也一定要去绍兴啊,这可是我多年的期盼。后来的事实证明,去绍兴的决定是多么地英明,绍兴,实在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啊——题记
鲁迅故里
绍兴是鲁迅的故乡,这早已为世人所知,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去参观“鲁迅故里”。
真没有想到,“鲁迅故里”修建得竟是这样的恢弘气派,它分为“鲁迅祖居”、“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三部分,走进“鲁迅故里”就走进了鲁迅的童年生活。
这里完整保存了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
在“百草园”,导游一边背诵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边为游客讲解。“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呀,眼前的“百草园”还真的同文中的描述一样呢,石井仍在,菜畦依存,百草园趣味盎然不减当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我仿佛看见童年的鲁迅正在石井旁跳来跳去,欢快的在园中嬉戏。这园中到处都留下了鲁迅童年时的足印,这里是他的乐园,是他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最佳课堂,小小的百草园为童年的鲁迅带来多少欢乐啊!
三味书屋”就是鲁迅幼年读书的地方。所谓“三味”有许多解释,比较接近书斋原意的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不管怎样的解释,都是用来告戒学生读书的重要,读书的用处,教导学生要好好读书。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如今这里的一切保存完好,一如鲁迅笔下的描述:“从一扇黑色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屋,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和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鲁迅当年用过的课桌仍放在原位,供人们参观和怀念。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三味书屋”实在是太小了,远不如今天的教室,屋内的光线也极暗,想来童年的鲁迅坐在这里一定十分怀想在百草园自由自在的生活吧。不过,“三味书屋”确实启蒙了鲁迅的心智,为他成为一代文坛巨匠奠定了基础。
走过一处房屋,导游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这里是鲁迅家的厨房,厨房?我忙跑过去仔细看,我知道,就在这间厨房里,童年的鲁迅第一次见到了少年润土,润土的淳朴给鲁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并将他写入了小说《故乡》,润土虽然出现在鲁迅的小说中,但生活中却是确有其人的;故居中还有一处场景很有意思,一小块空地上有三个塑像,童年的鲁迅正蹲在地上支着下巴在听祖母将故事,祖母坐在小椅子上,手拿一把扇子慈祥地望着鲁迅,旁边一只小猫扭着头看着他们,仿佛也在听故事,真是生动极了。三个塑像旁还放有一小凳子,游客可以坐在上面照相,将自己融入其中,
这里的每一处场景和实物,都会让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鲁迅纪念馆”的档次之高、气派之大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它分为上下两层,整个纪念馆应该是新建筑,里面窗明几净,布展也非常地讲究,馆内以大量详实的资料对鲁迅的一生做了生动的概括。展馆设计之巧妙、布展之精细,体现了绍兴人对鲁迅深厚的感情。看来,绍兴人很是为鲁迅而骄傲。这样的展览真该好好看看,无奈集合的时间到了,我只得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圈,照了几张像,便匆匆离开了。
“鲁迅故里”是在我参观的名人故居中,我最喜欢一个。(“鲁迅故里”免费开放)
沈园
沈园紧临绍兴的闹市,但却丝毫没有受到闹市的干扰,沈园内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园内清净、雅致,处处洋溢着诗的气韵、词的意境。
由于沈园承载了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因此,被称为中国“爱情第一园”,探访沈园是我多年的愿望。“沈园”分为“沈园古迹区”“东苑”和“南苑”,我们仅参观了“古迹区”。
进入沈园向左走,是一面写满诗词的墙面,这些诗词都是历代文人游沈园时所做,浓浓深情传达出文人们对陆游的喜爱和对唐婉的爱怜。一首词由于一座园林而流传后代,一座花园由于一首词而千古闻名,这在中国文学史和园林志中恐怕都是不多见的吧。
沈园的景物基本上都是按照沈氏后人提供的清代沈园平面图修复的,当然都是仿宋的风格,宋朝人精致的生活情趣在这里可以一览无余。
视线所及处可见一小型石桥,当年陆游就是从这个桥上走过,与正在亭中的唐婉不期而遇的,当时,唐婉正和她的现任丈夫赵士程在一起。
唐婉是陆游的表妹,后俩人结为夫妻,感情笃厚。但唐婉不容于婆婆,两人无奈离婚。陆游再娶,唐婉再嫁。沈园曾是俩人婚前婚后常来之处,留下了他们太多的欢笑和记忆。如今,俩人竟在同一天不约而同地又来到沈园,我想在陆游一定是为了排遣,在唐婉则一定是为了回忆。
有书上说,沈园相遇,唐婉赐陆游以酒肴,对此我一直存疑,在那样的情况下,唐婉怎么可能当着丈夫的面给前夫送酒肴呢?我更相信这样的说法:俩人相遇,彼此只能装成素不相识,只能四目凝视、相对无言,他们是不便也不能交流的。正因为如此,陆游才悲从心来,深埋的情感霎时迸发,遂在沈园的园壁上题词一阕;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包含了陆游深情的《钗头凤》遂成千古绝唱!
相传,唐婉看了这首词后十分伤感,回到家中也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难以排遣的忧伤,使唐婉的精神和身体每况愈下,不到30岁就离开了人间。(园中有一小块墙壁,为后人重修。上面模仿陆游的手迹,组合成两首《钗头凤》,供后人瞻仰、凭吊。)
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即使在当时的宋代也仍然赢得了许多文人士子的同情,就连今天的我们每每谈起,也不免唏嘘不已。
唐婉的离去,给陆游造成终身的精神创伤,致使其一生都对唐婉念念不忘,难以释情。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嵇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两首七绝即是陆游多年后重返沈园而作,“曾是惊鸿照影来”,唐婉的翩翩倩影是那么轻盈、那么妩媚,仿佛闻其声、见其人,陆游的爱陆游的情,都融入到这不朽的诗篇中,“此情只应天上有”,“此情绵绵不绝期”!
眼前的沈园已是秋风瑟瑟,落花满径,但那小桥、小亭,还有那千古诗句,却依然在向今天人们讲述着园中曾经的故事,曾经的情意和那不朽的爱情绝唱。
啊,沈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