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64
- 积分
- 130
- 威望
- 分
- 激情
- 分
- 居民币
- ¥
- 主题
- 回帖
- 0
- 记录
- 日志
- 相册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0-6-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提醒:1. 同一主题,严禁重复发布!违规“删或禁”!2. 信息均由网友发布,请自辨真伪!
周一上午,我正在办公室起草一个“畅想未来10年”的朗诵诗,门卫打来电话,说门口有位老同志要拜见我,问我是否让他上来?我原以为又是来送稿的,就答应:“让他上来吧!”
放下电话,我继续埋头起草。忽然听到背后有打听我名字的声音。我料定是老人来了,于是站起身回头望去。
不望不知道,一望吓一跳。原来是一位我非常熟悉的老领导,也是我办老年版的热心作者。我原以为他是有什么稿件给我送来,便把目光投向随身手提着的一个购物袋子。结果不是稿件,而是从袋子里掏出两本新书,是他新出的。
我兴冲冲地将书接过手中,忙打开包着的纸张,五个竖排的书名展现在眼前——《闲云傍山飞》,除了作者署名就是香港出版社的名称。封面非常淡雅,是截取了一幅国画的图案,有山有水,但云却没表达出来。由于彼此很熟悉,我没看作者的简介,而是看了目录,很丰富的,其中包括序言、社会·政治、改革开放、婚恋·家庭、教育、文学艺术、工作研究、品德修养、老人天地、后记10个部分。目录中有我熟悉的《君臣巧改<清明>诗歌》、《母在当孝直须孝》、《太不该中途“下车”》、《要留好样给儿孙》等,因为这些文章都经过我的修改发表在我主办的文化和老年版面上,其中《太不该中途“下车”》的“太”最初给我的稿件中是“忒”,我嫌它有点方言化,我给改为“特”;这回出书时他改为“太”了。细细品味,也有道理。
我和老人介绍,现在的书真是太多了,根本读不过来,我现在是看三种书:一是名人的书、二是畅销书、三是熟人书。尤其是熟人的书,一般是有了就看的,尽管不是认认真真的,但也是非常好奇的。
我觉得,现在的老人都有些文化基础,退休后如有读书、写作的雅好,真是难得的乐趣。如果有条件将自己写作的东西“积腋成裘”(或者用更通俗的说法“攒够鸡毛凑弹子”)哪怕自费出本书,也是非常(或小有)成就感的。无论是自己捧读还是惠赠亲友,都是一件非常惬意、高尚的事情。那天,我在药店看到一位本地的名人,他和我说,想创意一套《老爸丛书》和《老妈丛书》,老爸老妈写,儿女们作序和出钱出。我觉得他这个点子很好,是老少两代“一举两得”(子孝、父乐)的事,鼓励他尽快运作。
我负责编辑老年版已经整整5个年头了,我亲身体会到老年作者的人数众多,文章千姿百态,若是每人都能有幸出版,与己、与社会都是好事情。
作为老年版编辑,如果能借助我目前经营的平台激发老人的写作**,助推老人出书和能多看到更多老年作者出的书,我真的“忒”高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