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68
- 积分
- 47
- 威望
- 分
- 激情
- 分
- 居民币
- ¥
- 主题
- 回帖
- 0
- 记录
- 日志
- 相册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0-6-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提醒:1. 同一主题,严禁重复发布!违规“删或禁”!2. 信息均由网友发布,请自辨真伪!
去年一天,去松下电器修理店修理一个刚就坏的电吹风机。修理回家的路上路过康健园,为了少走路就从公园东门进,西门出。少走了路,还看了风景,一举两得。
那次,最大的收获是在一小茶馆的墙后发现了一排竹子,下面的指示牌上指明这是“紫竹”。
紫竹?!煞那间,在我脑海里兴奋与疑惑飞快旋转。真的?真的有紫竹?这是紫竹?我赶忙到这些竹子跟前,仔细端量。一看竹子竹竿的颜色的确是紫色,正确地说是黑紫色。
出生于江南的我,看见过许许多多竹子。可在以前,我从没有去想过竹子有没有紫色的竹子,潜意识里只想到,竹子总是绿色的。就是九嶷山间的斑竹也应该是绿色的,只是竹竿上有斑点而已,尽管我现在也没有见过它。
但是,江南丝竹《紫竹调》却是一曲非常熟悉的乐曲,我吹口琴时也常常吹它。但是只是把它当做一首乐曲,《紫竹调》也只是一首乐曲的名字,从没有想到世上是否有真的紫竹。
对于《紫竹调》我也是一知半解,我只熟悉其曲调,只知道它属于江南丝竹,是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改编而成的。我不是学音乐的,所以不可能去研究它。
上网一查,知道了《紫竹调》不仅是广泛流传于苏、浙、沪等吴语区域,而其源头还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可谓历史悠久。《紫竹调》经过千百年来一代一代艺人的传唱和加工提炼,各地的《紫竹调》都加入了各地的特色。
我在网上下载了两首曲子。一首是和我的口琴曲完全一样的,是笛子独奏,没有歌词。一首是有歌词的,其曲调主旋律和我熟悉的《紫竹调》差不多,但有歌词:“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给宝宝做管箫。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新时调。小宝宝,一丁一丁学会了,小宝宝,一丁一丁学会了。”反复唱三遍。是一首情歌。
而我熟悉的《紫竹调》是沪剧《罗汉钱》里的《燕燕做媒》,既然是剧,就有唱词:“燕燕也许太鲁莽,有话对你婶婶讲:我来做个媒,保你称心肠,人才相配门户相当,问婶婶呀,我做媒人可像样?问婶婶呀,我做媒人可稳当?……”。
《燕燕做媒》在网上有谱图,一看谱子它的第一段和我的口琴曲一模一样,看样子口琴曲《紫竹调》就是按它改编的。而且《燕燕做媒》几年前朱明瑛好像是在春晚舞台上唱过的,而且红遍全国。我现在还能记得朱明瑛唱到“我来做个媒”时,她那眼神,真像一个媒婆,有点调皮,更有几分狡黠。只是像我这样的听众没有把它和《紫竹调》联系到一起,只觉得调子非常熟悉,特别像我们江浙沪一带的人。
在网上还看到有《紫竹调》到底属于上海还是属于苏州的争论文章。《紫竹调》属于哪里,让研究中国音乐史的去研究、考证和争论吧。
还有报道,自从上海“申博”成功后,上海的一些著名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纷纷谋求将《紫竹调》确立为上海的音乐形象。是否能确立,并不是我关心的事情。我关心的是,假如真的这样,世博会场馆里肯定会载有不少紫竹,届时去逛世博会时,顺便能欣赏到更多的紫竹,甚至能买到一件由紫竹制的乐器或纪念品。
那次在康健园发现紫竹时,我没有带照相机。情急之下想起我手机可以照相的,就用手机照了几张。这次为了去看蜡梅花,又特地找到那一排紫竹。看到它们依然欣欣向荣,寒冷没有给它们带来多大影响,我又用相机拍了不少照片。
紫竹,又名黑竹、乌竹、水竹,属于禾本科、刚竹属,是一种散生竹。秆高4~10m,径2~5cm。新竹绿色,当年秋冬即逐渐呈现黑色斑点,以后全秆变为紫黑色。有两个品种,秆一年变紫和三年变紫,我国两种皆有。为优良园林观赏竹种。竹材较坚韧,宜作钓鱼竿、手杖等工艺品及箫、笛、胡琴等乐器用品。笋可食用,不过真的吃它的春笋那太可惜太浪费了。
在康健园里我看到的都已经变色了,成“紫竹”了。我看到的这些中间细的很细,粗的也就大拇指粗细,最高的也就大约两米多高。估计种植了没有多少年,还是小孩子。在它们的说明牌上说它喜欢阳光,可是在康健园却是种在房子的背面,朝北。
不过,真的如介绍“秆高4~10m,径2~5cm”那样,紫竹和可做凉衣杆的毛竹差不多了。我看到的不是那么高大、那么粗,可能是种了不久,也可能那里土壤比较贫瘠,又不向阳的缘故。
虽然网上介绍,在江浙、上海一带都有栽种,但我的的确确是第一次看见。
少见即多怪,毫不稀奇,对吧?
[img]http://bbs.hongxiu.com/pic/2010/2/4/111158190223.jpg' ]

想听《紫竹调》的可到《读图时代》同名帖子,打开就能听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