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在我老了的时候竟然较深入的接触了一次佛教。
那是2001年秋,我受《陕西旅游》杂志之邀,去法门寺编辑一册《走进法门寺》专刊。我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为省政协主席代笔写一篇“卷首语”--《寄语法门寺》。我一无所知,咋写?好在人家有一套大部头书《法门寺研究》,包括历史卷、考古卷、佛教卷和文学艺术卷,让我获得了重要的关于佛教的和法门寺的知识。我在这书中读到了著名作家苏叔阳的一篇文章:《法门学的兴起与新世纪的召唤》,他说法门学是一门涉猎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历史、佛教、地理文化、工艺、艺术、旅游文化等诸方面。研究法门学不可不研究佛学。我就是在这里才认识到了佛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
一晃十多年过去,再也没了机会去领会教门的神秘文化了。俗人嘛,这也是自然的。我还是一颗平常心。
没估计到这回逛台湾,游览了佛门圣地--佛光山。
如果说法门寺是那种空旷而丰富的神秘,佛光山则以深邃迷人。他坐落在高雄市一个大树区,由五座山岭连绵而成,远远望去,像一朵莲花瓣。站在山下,仰视全景,壮观而静谧。我们沿南沿拾级而上,山门的弥勒佛慈眉善眼的向游人招手,那幅对联更是颇具禅意:问一声汝今哪里去?望三思何日君再来!细细想来,来与去,是生命中值得深思的两个大课题。来在这佛门重地,静下心来,悟出各自的门道,不至于再而彷徨。我们先后拜览了檀信楼、净土洞窟、大雄宝殿、大悲殿、大智殿、普贤殿、大佛殿,无一处有功德箱之类的化缘设备。我曾去过几所乡下的寺庙,所有香殿均像是在专门揽钱,连神像面前也撒满了大大小小的钱币,让人觉得神而不圣,佛门并非净土。佛光山的祁拜则让人觉得虔诚。在大雄宝殿,老伴要许愿祁祥,我当即掏出500台币给她。旅友们笑我舍不得花钱,敬佛却如此大方?我笑说,佛光山的佛不爱钱,我献给他们的只是我们的一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