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95
- 积分
- 22
- 威望
- 分
- 激情
- 分
- 居民币
- ¥
- 主题
- 回帖
- 0
- 记录
- 日志
- 相册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0-6-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提醒:1. 同一主题,严禁重复发布!违规“删或禁”!2. 信息均由网友发布,请自辨真伪!
《我们台湾这些年》出版引发轰动
“我是1977年生人。20世纪70年代末的台湾,整个社会气氛都是怪怪的,就像是一只气球,随时都可能破掉,但就是破不掉的状态……”在天涯社区,台湾70后青年廖信忠这样开始讲述自己30多年来在台湾的成长经历。这个名为《我们台湾这些年》的帖子,开头写了不到2000字,就立刻升为该社区最热门的话题。几个月之后,这个帖子几乎成为整个天涯“讨论两岸问题的聚集地”,每天都有数万关心台湾的网友涌入这个帖子下“围绕台湾发表看法”,由于观点不一,多次掀起讨论热潮。这个帖子在写作的过程中,历经了“两岸直航”“马英九上台”“陈水扁入狱”等诸多大事,而廖信忠自己,则往返台湾和大陆数次,追寻资料,访谈自己身边的人物,耗时两年才得以完成。最近,这本“讲述台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台湾读本,由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与重庆出版社合作出版,首印高达30万册。
写作缘起:“台湾和大陆民众一直都只是在凭空想象对方”
1997年的一天,刚刚大学毕业的廖信忠从澳门转机后一路往北飞往北京,他在飞机上看到了过去只有在课本上及电视上才看得到的大陆土地,飞过了长江黄河,“那种心情真是激动得无法表达。”
从那之后,廖信忠曾先后3次在大陆长途旅行,并陆续游历了北京、上海、青岛、厦门、武汉、成都、重庆、昆明、乌鲁木齐、拉萨等中国大部分城市。他还在北大上过一段时间课,并在北京的五道口附近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对内地越来越着迷的他,干脆于2007年离开台北到上海工作。
廖信忠告诉记者,大陆对他来说是一个谜,他到过的地方越多,越觉得自己不了解大陆。而之前,他一直都觉得自己非常了解。与此同时,廖信忠也发现身边的很多大陆朋友“对真正的台湾完全不了解,台湾对大多数大陆朋友而言,往往只是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台湾和大陆普通民众一直都只是在凭空想象对方。”廖信忠说。
最近一年多来,随着两岸关系持续升温,廖信忠越来越感到“自己有使命让大陆同胞了解真正的台湾”。廖信忠自己读过不少内地关于台湾的书,但那些书大部分写的都是“帝王将相的台湾”,而“真正的台湾是平民老百姓的”。“我从一开始目标就很清楚,要向大陆朋友介绍这30年来台湾的草民生活史,不只是写给知识分子看,而是把她当作故事书来写;我长期关注大陆民众对台湾的认识,也在大陆一阵子了,很清楚大陆朋友想知道台湾些什么事,所以,相较于‘一将功成’似的大人物的事迹,我更喜欢讲那些‘万骨枯’背后老百姓的故事。我希望带给读者读完后一种感同深受的感觉: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读者热议:“被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台湾政治小段子雷倒!”
廖信忠在《我们台湾这些年》里如实记录了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他把社会大事件和个人小事揉合在一起,贯穿讲述,但在他温和而诚恳地文字里,却从不缺少机锋和风趣。他回忆起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在学校里切杨桃,老师教导学生,“一定不要横切,要削,因为切出来的杨桃横截面会是五角星,是反动的,所以必须削!”
他讲到了当年金庸因为《射雕英雄传》里有“射雕”二字,而由于毛泽东诗词里又有“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句子,所以台湾当局把金庸给禁了。《射雕英雄传》后来更名为《大漠英雄传》才得以出版。更荒诞的是,法国作家佐拉当时被禁的理由,是因为他姓的发音是“左”,所以必须被禁。到了廖信忠十几岁的时候,蒋经国逝世,台湾的政治开始了自己“民主和自由的进程”,老百姓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地改变。
“对于这些社会事件及变迁,我尽量不去做评论,只将它很客观的描写出来。以及解释这些社会变迁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我不敢说我写得这些文字就完全代表了台湾人的想法,但若您看了对台湾稍微产生了那么一些些的理解,那我就万千感动了。”廖信忠后来在《我们台湾这些年》的补序里说到。
2008年的春节,廖信忠回台湾,见到自己初中同学的父亲,上海人,他开玩笑地用刚刚学来的上海话问候他“张家爸爸,长远未见喔……”没想到这个几十年没听过乡音的老人顿时呆若木鸡,激动得茶杯都掉在地上,眼泪刷刷地就落了下来。《我们台湾这些年》对“草民生活”的细节关注,让许多读者都边读边感叹:原来台湾是这样!
专家关注:“两岸交流史上里程碑之作”
最近几年,关于台湾的书出过不少,比如《行走台湾》《岁月台湾1990——2008》《岩松看台湾》等。在写作《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前,廖信忠仔细阅读过这些书。“《行走台湾》是台湾文化人眼中的台湾,是知识分子文青及小资作家眼中的台湾风情,用大陆的话来说就是有点‘装B’,而且这本书是写给台湾人自己看的;《岁月台湾1990——2008》是本好书,让大陆朋友对台湾当代史有个系统性的认识,但读完之后还是不免会觉得那是‘他们的历史’隔靴搔痒;至于《岩松看台湾》,承袭了他看不同文化区域的叙事风格,他已经设定好要让读者看到什么样的台湾,很符合他对台湾的想象,所以所采访的人事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也算是代表了某个侧面,但很多事的来龙去脉也无法交待太清楚。”而廖信忠自己要写的,则是“30年来台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书出版后,廖信忠表示“在大陆现有的环境下,《我们台湾这些年》已经是叙述的极限。”
知名学者、《凤凰周刊》主编师永刚说,“《我们台湾这些年》的出版是两岸普通民众交流的一个契机,它打开了一扇关于两岸沟通的新大门,让两岸之间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普通百姓,投向真实的日常生活,而不仅仅是纠结于两岸的政治。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出版对两岸民间交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著名文化批评家何三坡对《我们台湾这些年》的评价是:“两岸交流史上的里程碑之作”。他说,两岸交流,之前更多的是政治层面,而廖信忠则“推开了民间话语交流的大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读过《我们台湾这些年》后说,“一个台湾的70后,从他出生那年开始,一年一年给我们讲台湾的故事。有大事,也有小事。故事讲得平易,好玩。好多台湾的事,似曾相识,他们那里禁止过的,那里红火过的,连膜拜领袖的样式,都跟我们当年何其相似。咳,都是中国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