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油大兵 于 2014-7-17 11:05 编辑
6月、7月的中国,是属于高考的季节。在一考定终身的国度里,高考无时不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再加上焦虑、让人烦躁的炎热夏天,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彻夜无眠。
以就业、高薪、荣光耀祖等做为高考指挥棒的今天,高考状元无疑是全中国年度最火热天气期间最火热的词汇。各地重奖高考状元,海内外知名大学高考状元争夺战,把应试教育、高分教育为主流的教育模式推向了高潮,也把中国功利主义思维发挥到了极致。而在社会整体功利主义泛滥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等其他教育模式完全被淹没在高分教育的涛声依旧里。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对恢复高考36年以来2000多名高考状元的跟踪调查报告指出,大部分高考状元具有的职业成就并不突出,远低于预期。其中在学界,高考状元职业成就最高,3人当选中国两院院士,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在政商界,无人登上福布斯胡润中国富豪榜,也未出现在省部级以上官员中。然而在目前应试教育模式下选材标准受到越来越多质疑的情况下,任何挑战性的改变无疑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会引起剧烈的动荡,即使教育界中人都没有能力和魄力去承担和接受0%或者100%失败的风险。
就我接触的几位高考状元,除了毅力、纯净、高智商等共同特点外,他们个人性格上,更具有比一般人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当理想主义的高考状元面对社会现实功利主义的冲击时,会显得不知所措和无能为力。大部分状元的职业成就并不突出,并不是老百姓所说的高考状元“高分低能”,而是他们的理想化内心与社会功利主义横行大环境的严重不匹配。在几十万人的高考中脱颖而出已经证实了他们的能力,而近乎病态的、超急功近利的社会才是束缚类似于高考状元的人才发挥才能的罪魁祸首。
以高考分数论英雄固然有着较多的缺陷,但也是中国最善良、平等的人才评价标准。虽然近几年这样或者那样的改良,但都不能最终改变以分数为主体的高考选拔的事实。高考状元诸如的人才的浪费,最应该反思的不是评价标准合适不合适的问题,而是社会没有给与或者提供他们尽其能力的气候和土壤。在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现实主义肆虐的今天,所有纯净的、理想化的、美好的思想被硬生生的撵进了沙漠、戈壁,在发达地区没有任何的立足之地。
纵观中国5000年历史,从来不缺乏诸如“四大发明”式的高科技,高科技这种东西也是外强中干的货色,谁也不知道哪天就会突然走向MOTO、NOKIA式的覆辙。中国缺乏的是一种能够产生高科技的“思想发生器”,这种思想可以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而像高考状元一样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群体,在当今中国应该承担“思想发生器”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以盗版现实主义、金钱现实主义等狂奔天下的同时,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思想发生器”却像体无完肤的裸奔者,被众人所不屑!美国之所以强大,我认为不是F22、航空母舰等,而是能够产生强大武器的前瞻性思想。当你观看了电影:变形金刚4、安德的游戏等,也许会有所感触。
面对急功近利社会时,高考状元等极具理想化色彩群体的理想迷茫,不是中国高考制度的悲哀,而是中国社会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