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027
- 积分
- 5443
- 威望
- 分
- 激情
- 分
- 居民币
- ¥
- 主题
- 回帖
- 0
- 记录
- 日志
- 相册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0-10-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提醒:1. 同一主题,严禁重复发布!违规“删或禁”!2. 信息均由网友发布,请自辨真伪!
近代美术史上,吴昌硕在诗、书、画、印等综合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足以堪称大师。他的成功虽非偶然,但确是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及个人经历有关,特别是他的绘画,如没有功力深厚的书法基础和几位一流的画家朋友,或吴昌硕注定与大师无缘。对于书画间的互相渗透与影响,吴昌硕受益甚丰并有深刻体会,他曾说过:“书到画时书亦画,画到书是画亦书。”表明他于艺术间的领悟是超常的,才使其书、画、印全面发展,达到较高的艺术高度。
即使这样,因他做画全凭书法任笔写出,形的难以把握及题材的单调,终难摆脱吴昌硕不擅画的事实。
吴昌硕曾说过:“我画非所长,而颇知画理”。这句话虽是自谦的话,但足以说明他对绘画的不自信。不论我们怎么去研究与欣赏画家们的画,恐都不及画者自知。吴昌硕幼年就从书法篆刻入手,并由此兼涉它艺。他于书法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时间,虽是说“四体兼工”,但其功力最深、成就最高的还是《石鼓文》。从其早、中、晚年各时期所临《石鼓文》来看,早期多忠与原作,直到六十岁以后才形成自我面貌,八十左右才独步一时,并能脱胎换骨般从似到不似,遗貌取神,足见其学习用功程度及功力之深。也正是他非凡的书法功力,才同时带动其篆刻及绘画的同步成功。
吴昌硕以书入印,融汇秦汉古印及揉合金文碑版等金石文字修养,创造出苍浑古朴、独树一帜的篆刻新风。同时,他在诗、文、哲等领域的涉及,都为后来的绘画打下良好的基础。吴昌硕常自谓是四十学诗,五十学画,虽也是自谦,但他绘画的大量实践较晚可以肯定。从其早年大概三十岁左右的作品来看,多为减笔临习作品,也含较多的墨戏成分。大概与今天的书法家们乘兴把笔玩玩而已相同,但有于其艺术修养全面,已具不俗之格调。
这里不得不提对吴昌硕的绘画起重要影响的几位画家朋友。其中直接对他的绘画起重大改变的是象任伯年、蒲华、虚谷这样一流的大画家。吴昌硕第一次拜见任伯年时是以书法家的身份去的,当任看了吴的作品后大惊,并言吴学画定能超过他。事实上由于吴昌硕的笔墨功力深厚,即使照任伯年的教学示范搞临一遍也比任的画“气”大“味”足。吴昌硕的另一位好朋友蒲华亦是近代罕见的书画巨匠,其笔墨淋漓畅快,山水、花鸟、书法均为一代大家,但由于历史种种原因,近年来渐被有识之士所重。还有位虚谷和尚,用笔清冷高古,作品格调高雅、亲切感人。不善画的吴昌硕有这几个常穿梭其间的朋友,自然见多识广,出手不凡。有趣的是,近代还有位继吴之后把《石鼓文》推向另一高峰的大书法家陶博吾,他的书法并不比吴昌硕差,年龄也比吴在世长,但绘画却没达到相同高度,绝对和身边没有象任伯年等这样的大画家有关。
吴昌硕刻苦,也是聪明的,他深晓中国画理,知道画是“写”,而不是“画”的,并知道自己不会画等弱点,就避生就熟,只画传统常见的梅、兰、竹、菊、藤、等为数不多的题材,这些题材古就传有一些固定模式与画决,因此不会画的吴昌硕很快就运用自如了。对于自己的作品他曾说:“平生得力之处能以作书之笔作画”,也正如古人所说直从书法演画法的论述。人常说:“苦铁画气不画形”,通常是讲吴昌硕任笔挥洒,不求形似,作品气势夺人的,事实上如果让他去画具体的形也未必能画好,因此许多题材干脆就不画。从吴昌硕传世作品中来看,人物较罕见,多为大笔一挥式大写意,山水数目不多且多为摹古之作,鸟兽更是稀有,曾见其画的《墨猫图》及《菊石图》中的公鸡,造型幼稚,笔墨与形不附,显得牵强。另外,在吴昌硕的绘画作品中,梅、藤是其画的最好的题材,其余作品构图较程式化,尤其是石头的画法更甚,兰花的绘画水平比起另一画家应均只能算入门而已。
吴昌硕虽学画晚,所画题材单调常见,但能以苍老浑厚的书法金石造诣入画,改变了文人画的内涵与形式,创造出一个不会画画而以书“写”画的典型。他给我们的启示是:“功夫在诗外”。那些不通画理,整日做画者,未必会画好画。急功近利,没真才实学而靠包装、宣传自己的也永不会成为真正艺术家的。如加强全面文化修养,博学善用,读万卷书,交良师益友,到一定时间的自然融合,自会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