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里,四季分明。仿佛一夜之间,风轻了,暖了,也柔了,偶尔料峭,却也吹不到骨子里去。没有了冬的那种冷峻、呆板、僵硬,于是我们小孩子在破棉袄里蜷了一冬的活泼,就被春唤醒,尽情释放了。 虽然那时农村日子困窘,但童年记忆染尽了欢乐。一场春雨过后,窗外的世界满是惊喜。我们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也因春丰富多彩起来。就妈妈们而言,菜篮子因此变得厚重,饱饮了春雨、绿得晶莹的榆钱、白得如玉的槐花、薄如蝉翼的香椿,被妈妈们巧手入炊,清水漂净,拌面蒸熟,滴少许芝麻油,便是我们垂涎已久的佳肴;父辈们开始忙碌,则筹划着一年的种植,漫野播下收获的希望。 而对孩子们而言,春的大自然赐予了太多的欢乐、神奇和感动。它使我们的生活不再单调,乐趣盎然起来。我们折下杨柳的嫩枝,裁成小段,去骨留皮,便能制成笛子,细的清脆,粗的低沉,一如今日的小号、长号之分,灵巧的孩子还能在笛子上挖空,吹出婉转的调子来,往往会吸去一路羡慕。春雨过后,我们会挖上一块粘性很好的黄泥,凭着想象,制成小人、车辆,还有枪支,来一场模拟的战斗游戏。麦叶旺的绿油油的时候,入口的野菜多了,小伙伴一起洒在田野,挖满筐后便追逐嬉闹,累了就躺在绵软的麦叶上小憩,呼吸着温润芳香的泥土气息,通体舒坦,流连忘返。 最难以磨灭的记忆,就是对新生命的原始萌动和勃勃历程的最直观、最强烈的感触。孩子眼里没有贵贱之分,那些往年被遗落的诸如瓜果、菜蔬的种子乃至一棵小草的萌芽,也让我们惊奇和关注良久,我们小心剥去小芽头顶的裂土,培上一圈泥土期望帮助它们舒展起娇嫩的身子,遇上喜爱的向日葵、指甲草种苗,还会移栽在自家院里,精心挑选合适的位置、拌上自认为最肥沃的土壤,一天天精心呵护,还就各自的辛勤成果在小伙伴间相互夸耀。 春色美景自然少不了花。春日和煦,各种果树抽枝吐蕊,争奇斗艳,开得姹紫嫣红、热热闹闹,风吹去,花雾迷蒙,幽香袭人。春雨过后,落英无数,置身其中,四周都是香气缭绕,真的感觉如梦如幻,而穷人的孩子绝不会为落花伤怀,因为果树开花不仅美,而且这盛开也意味着农户将实现少有的经济收入。这其中所代表的难以言喻的美感,远非那些诗词歌赋能体现,因此美只能体味。 如今的孩子拥有着富裕的生活,却离大自然愈来愈远。钢筋水泥下再也体会不到生命的那种原始涌动和喷薄欲出的热望,各种野菜成了餐桌上的佳肴,却再也吃不出儿时的香甜,是味蕾的迟钝,抑或是现代文明的悲哀? 亲近自然,方能收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喜悦,窃以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