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08
- 积分
- 291
- 威望
- 分
- 激情
- 分
- 居民币
- ¥
- 主题
- 回帖
- 0
- 记录
- 日志
- 相册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0-6-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提醒:1. 同一主题,严禁重复发布!违规“删或禁”!2. 信息均由网友发布,请自辨真伪!
美人芳草,此语寻常都解道。争比灵均,文采昭然历劫新。蛟龙不起,汨水至今清且弥,故事难忘,五月南风粽箬香。——尹默《减字木兰花》——题记
己丑年五月已至,端午节在望。又想起了屈原。
孩童时,还不知道有个端午节,更不知端午的来历,只知到一定时节是要吃粽子的。一年也就一次,很是好奇。
开始读书后,才知道端午节和很久以前的一个叫屈原的人相关,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听老师说,屈原在农历五月五日跳进汨罗江,人们为了他的尸体不被鱼们吃掉,就拿糯米做成食物投入江中,让鱼们吃饱,而伤害不到屈原。
孩子们依然在这一天很高兴,孩子们是天真的,没有多少悲伤。大人们也不会悲伤,因为这一天没有必要为一个很久以前的人伤心。五月时节,一片麦黄,果实累累,人们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于是,粽子只是用来庆祝丰收,而与其他无关。屈原只存在于传说和书本,与粽子无关。粽子只是粽子而已。
屈原在我心中着实没有留下多少记忆。
高中时,学习了《离骚》,作者是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心中模糊的印象才被唤起。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我没有听进去几句。我一直在想,这是一个什么人,会为了一个根本不值得留恋国家而九死不悔。
我始终没有想得明白。
高考把一切都打乱了,屈原也淡出了我的生活。就是那年的端午节,至今想来也毫无印象,它可能在我的转身间匆匆溜走。
再次记起屈原已到了大学。老师对《楚辞》的讲述还是着重于字面意思的翻译与解释。可在我心中,《离骚》的内涵绝非仅止于此。屈原的形象是大致勾勒出来了,但精神内蕴依然很是单薄。我不满足,自己想去探个究竟,可是又不知从何做起。当时最重要一点是,我对屈原与《离骚》的敬畏更加厚重了。我不敢直面作品,只能退而求其次,涉猎一些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东西,结合“独句短片”来臆测和想象。
只是在每年的端午节,我会买上几只粽子,独自一人的慢慢品味。我曾经幻想着能够品出屈原的味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闾大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在江畔吟出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上下求索,九死不悔,感动天,感动地,就是感动不了主上,于是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沉汨罗江。
不由得想起了自沉昆明湖的王国维。一代宗师,生不逢时,悲愤一生。他的殉道成了二十世纪抹不去的记忆。
而屈原的死,是孤独而壮烈的,他一直充满自信,坚着自己的高尚情操。是啊,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只是千年之后,仍旧不能释怀:江水流了千年,故事传诵了千年;江水还会流过下一个千年,故事还会走过下一个千年。
当我在忆起屈原的时候,心中的那个结还是越来越紧。
其实,粽子到底与屈原有多少渊源,谁也说不清。只是粽子与屈原的结合成就了华夏文化的一个动人的传奇。我庆幸我没有遗忘这一段不该忘记的故事。我们漠视遗忘太多的东西,以至于我们都快不认识自己了。
文化的血脉汹涌澎湃,关于端午节,关于粽子和屈原,也发生了变化。我曾经固执的认为端午既然带有慎终怀远的浓厚文化色彩,就应一板一眼,至少该有模有样吧。我们应该怀着虔诚的神色去接受它的洗礼,感悟先祖的功业。而今事随境迁,一切都在快节奏中行进,农业文明传承到当今之世显败象,仅存的也失去无穷魅力,与现实格格不入。
我很痛苦,以为粽子和屈原会远离。当端午节只剩下粽子的时候,我们会作何感慨?倘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已然丢失,空留一个外壳;倘若屈原在端午节中黯然退出,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后来,我明白过来了:千年后的人们不应该承受如此沉痛的情感。只要大家都能安康快乐的活着,就足够了。这是大家的愿望,我想,也是屈大夫的理想。“平生只有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的情怀我们承担不起,也不需要承担。
五月的南风一路向北,准时到达。我们吃起粽子的时候,还是会想起屈原。那粽子香味十足,我们应该细细品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