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cnyunxi 发表于 2010-6-11 02: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 河南南阳
提醒:1. 同一主题,严禁重复发布!违规“删或禁”!2. 信息均由网友发布,请自辨真伪!
  进城几年,整日忙忙碌碌,无暇细想以往,深忆旧时。有些该铭记在心的也日渐模糊,几近淡忘,被现时的新鲜事儿取代了去。然而,有一处地方却鬼差神使般地使我长时间的魂牵梦绕,念念难忘。那就是古迹多、传说也多的古镇青驼寺。
  
  我的老家距离青驼寺不远,约有20里山路。孩提时代听奶奶讲故事,十之八九与青驼寺有关联。诸如青驼寺里的那棵高大的千年银杏树能预示战乱,伸向哪个方向的树枝桠,春天如果开了花,哪个方向的地方就不安宁;那只在荒郊野外趴了不知多少年、并被土埋了半截的青石驼是不能挖掘的,谁挖掘谁就会遭遇不测;即使想挖,三天五夜也挖不出来,等等;都在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睹为快的念头在不断萌生、壮大。终于有一天,去看一看的愿望催促着脚步匆匆。记得那是在12岁那年的初夏,几个小伙伴突发奇想,相约作伴去了青驼寺。老远看见那黑黝黝的高大树冠,心里就激动起来。当热汗涔涔来到那颗银杏树下,仰起红扑扑的小脸,不禁为她那硕大厚密的树冠而惊叹。在树荫下盘桓,打量着那交错重叠的繁枝茂叶,胸腔里怀着的是肃穆、虔诚和恭敬;悄悄地蹑手蹑脚,悄悄地谨言慎行,唯恐惊犯了主宰她的哪一方神灵。-----那茂密的叶子,说不定还掩藏着几多未挖掘出的秘闻轶事;那交错的枝桠里面,可能还盛有尚未演绎成的故事传奇------
  
[img]http://bbs.hongxiu.com/pic/2009/10/11/15153187847.jpg' ]
  
  有关银杏树背后的政治背景,那时我是一无所知的。几年后到青驼寺中学读书,视野和见识有所开阔增长,方才稍有一知半解。上个世纪70年代中叶,,我到青驼寺中学读高中。入学不久,喜欢看书的我颇受一位博学多才的语文教师的青睐。这位老师想把自己保存的仅有的几本文学书籍给我读,可是还有些犹豫担心。最终经不住我一趟两趟地跑去讨要,最终还是让我过了一下好像与生俱来的“看书瘾”。现在想来老师犹豫为难主要是担心招来“腐蚀”下一代的罪名吧。在春、夏、秋气候宜人的季节,老师喜欢晚饭后和几位关系密切的同仁到校外散步,此时必也约上我。我也乐随其后,伴其左右;亦步亦趋,人模狗样地附庸风雅。到校外田间阡陌上流连,尽观夕阳西下,望火烧红云;到银杏树下发思古之幽情远眺时间的深邃,极目空间的辽阔;上下五千年,天地日月人,尽囊括其中。归来即学贾岛推敲诗,仿韩愈构思文。为寻找青驼古寺曾经的辉煌和所历经的沧海桑田,重现银杏树下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场上的矫健身影,这位老师领我们几位爱好胡乱涂鸦的学子拜访了西城子村当年为大会站岗放哨的荆玉珂老人,从这位前辈那里知晓了关于银杏树传奇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的一鳞半爪。半片寺院,断墙残垣;大树参天,磅礴千年;在不平凡的抗战时期孕育了一个千古诗话。
  对山东“战工会”来龙去脉的详细了解,是在我到青驼寺中学任教之后。1977年10月,刚刚复出不久的邓大人彻底改革招生制度的一声呐喊,不啻于一声在空中炸响的春雷,在天地间震荡回响;犹如和煦的春风,使穷乡僻壤人性立即复苏,行尸走肉顷刻间立马热血沸腾。改革的是一种制度,但给莘莘学子带来的却是平等竞争的权利。这是一种民主的权利;真正的人民的权利。多半年后,承蒙命运之神垂青,寄往青驼古镇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有我一份。
  若干年后,我站到了自己曾就读过的中学的课堂讲台上。学校校长向学生介绍我这个新来的教师时,此时我脸上的表情竟然不是踌躇满志而是有点儿腼腆和羞赧。这是一位学生日后谈起见面第一印象时透露的。但他没有透视到我内心的两个字:自豪。自豪的原因很简单:五、六年前那时是听讲,现在是讲听……语文教师是要教写作文的,我让学生练笔时写古镇一瞥,写那里的花鼓桥的传说,写那里的革命传统故事。为讲解山东省“战工会”召开的背景与详情细节,我翻阅了尽可能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至此,才对在1940年7月诞生于此的山东省“战工会”有了全方位的详细了解。
  
  原来,从青驼寺到孙祖、岸堤、马牧池一带,到处起伏不平的山峦丘陵,到处是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在当年是一块地地道道的名实相符的穷乡僻壤。但是,穷山恶水人善良;当年八路军共产党的触须一伸进沂蒙山区,这里的穷苦百姓立马感到共产党是自己的救星,从而自觉地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并且坚决跟共产党走。穷苦百姓的倾力支持使共产党八路军如鱼得水;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使穷苦百姓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日子越过越甜美。穷乡僻壤也便成了山东共产党八路军的发祥地。那是1938年夏天,八路军第四支队一团、第四支队教导队和政治部在四支队政委林浩、支队政治部主任周赤萍等率领下,来到离青驼寺不远的岸堤村驻扎,以开辟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不久,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郭洪涛率省委机关和四支队二团从抱犊崮山区返回与林浩会师。山村里骤然增添了几千人马,使沉寂多年的岸堤村顿时热闹起来。人喊声马嘶声、欢歌笑声从村里一阵阵传出。人来人往,俱行色匆匆,忙忙碌碌,一派紧张繁忙、活泼有序的景象。随着边区省委不断派出工作人员到附近村庄开展工作,这种抗日救亡的气氛逐渐向四周村庄蔓延辐射,使汶河两岸大大小小的村庄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朴实厚道的沂蒙山人开始觉醒,开始扬眉吐气;古老偏僻的山川大地也随之焕发了勃勃生机。第四支队半年来两度分兵,转战南北;而今在岸堤扎下营盘,开始着手创建鲁中抗日根据地。沂蒙抗日中心区以及周边地区恢复、发展起来的党组织,大力宣传党的全面抗战的路线,放手发动群众,组建了一支支抗日武装,带领广大民众共同汇入抗战的洪流。
  
420) this.width=420 [/img]
  
  进入1940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进展很快。随着形势的发展,建立一全省统一的行政机关、参议会和各群众抗日团体的领导机关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1940年7月26日,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大会,山东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会,山东省工、农、青、妇、文化各界总会成立会,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的联合大会在青驼寺村东三官庙里隆重开幕。到会代表300余人。大会历时一个月。当时山东共产党的领导人朱瑞、黎玉等参加大会并作报告。联合大会制定了《山东省战时推行委员会组织大纲》,选举成立了全省统一的权力机关------山东省战时推行工作委员会,成为当时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中唯一统辖全省的省级民主政权。山东省各界救国会和总会也于银杏树下应运而生,实现了抗日群众组织的统一领导,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群众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促进了抗日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建国后,当地人民政府在山东省战工会旧址上建起了一所人民医院,以救死扶伤,造福于民众。银杏树下白衣天使悬壶济世,蒙河两岸百姓深感杏林春暖。不久,山东省人民政府作出了撤院设馆的决定,投资50万建起了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创建纪念碑;并于1990年8月26日召开了隆重的山东省战工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当年在沂蒙山区工作、战斗过的老同志以及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的部分领导同志谷牧、刘居英、赵志浩等到会。当年身影矫健风华正茂,而今云集银杏树下,步履蹒跚,双鬓已霜。尽管当年的模样不再,但惟有一颗忠于共产党、跟共产党走的赤诚之心没有变;有的正以垂老之年还在工作岗位上继续作着无私奉献。旧地重游,耄耋相对;握手长劳劳,感慨系于之。
  此后,这里成了一块圣土。来访者瞻仰者拜谒者摩肩接踵,不绝于途。------
[img]http://bbs.hongxiu.com/pic/2009/10/24/13511883347.jpg' ]
  
  也许是因如奶奶所讲的冥冥之中的神灵荫护保佑的缘故吧,自调入那座古镇工作,不知不觉在那里渡过了六年的光阴。巧合了世俗的“六六顺”吧,在那里顺利地整日整年喋喋讲听,尽管不时担心能否将学生潜在天资引导出壳继而嫁接成功?顺利地娶妻生子并扮演着各类角色:小学生的老师,老教师的学生;父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老婆的爱人,爱人的老公。顺利地发现那两头青石驼呲嘴牙裂嘴依旧,银杏树一岁一枯荣未改;同时也发现,因早已有青石驼是永远挖不出来的说法古训,于是在那么多年里就没有人悖逆传统“古训”去作一番尝试;但是,仅靠自力那青石驼是难以改变环境的。还发现了……等等等等。
  
  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青石驼业早已被挖掘出来挪到了一个新地方,并在彼建起了名为“石禄苑”的观赏公园,引许许多多的游人到此前流连、驻足。那挖掘青石驼的人不仅没有身罹不幸,反而精气神更加矍铄,将青驼寺古镇经营得犹如人间乐园;因之带来了一帆风顺的仕途----
  
420) this.width=420 [/img]
  
  前些日子,我又来到银杏树下瞻仰拜谒。仰望参天银杏树冠,环顾周围新旧景观,敬意多多,感触多多。回城后,思绪难宁,于是引笔铺纸,悄然灯前,写此拙文以示敬念。

油田居民网 - 网站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作者cnyunxi个人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2、该帖作者与油田居民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引用本文时请注意保护作者cnyunxi的版权;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油田居民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