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36
- 积分
- 124
- 威望
- 分
- 激情
- 分
- 居民币
- ¥
- 主题
- 回帖
- 0
- 记录
- 日志
- 相册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0-6-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提醒:1. 同一主题,严禁重复发布!违规“删或禁”!2. 信息均由网友发布,请自辨真伪!
[img]http://bbs.hongxiu.com/pic/2009/10/31/1944980748.jpg' ]
两年前的5月16日,正是杨柳初芽杏初花的季节;也是人们经常用来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60周年的日子。
420) this.width=420 [/img]
(当年国民党军整编74师指挥部之所在---蝙蝠洞。前面亭子为张灵甫碑。)
那年,县内的纪念活动,是由几家民间团体以“民族昌盛,共祈和平”为宗旨,自发组织而举行的。纪念场地安排于孟良崮山顶一块平地上。邀请了若干籍贯沂南而在外工作的著名人士、社会名流;还邀请了与当年国民党军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有关的几位亲属。当然,这是当客人们登上孟良崮主峰后,经过介绍,人们才发现、知晓的。
那日,天蓝蓝,风习习,白云偶尔几朵飘过。孟良崮主峰前,一块较为平坦的开阔山地上聚满了人群。大红横幅早已挂起,上书“民族昌盛,共祈和平”几个大字。纪念活动即将在此青山绿水间开始。
活动主办者、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王振玉等满面春风,陪着客人们走来了。人群里面,有位身材匀称、精神矍铄的老人;远远看去,此人和一代伟人毛泽东颇为相似。这位客人,本地认识他的都很熟悉。他就是从孩童时代就闻名遐迩的“孩子诗人”、建国后成长为全国著名诗人、山东省文联原副主席的苗得雨先生。苗先生故乡即沂南县大庄镇苗家庄。和苗先生一起走着的,有几位面孔比较陌生。里面,有一位看上去极似60岁左右年纪的女士,步态轻盈,衣着楚楚;侧身后跟着一位看似50岁左右年纪的男士,高大魁梧,风流倜傥,尽管脸上已写有少许的岁月沧桑,但依稀仍见当年的潇洒和帅气。另外几位,是从台湾来的客人。再就是本地统战部门的陪同人员。
那么,陌生人是谁呢?
谜底,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相继被揭开。来宾介绍中,人们方恍然大悟:陌生的几位,不是别人,原来竟是国民党军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女士和他们的儿子张道宇。他们是主办方专程从上海邀请来参加纪念活动的。另几位台湾朋友,是张道宇先生的生意友伴。
王玉龄女士原安徽籍,幼年时随父母迁至湖南长沙。1945年抗战胜利后,经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主婚,17岁时嫁给国民党军74军中将军长张灵甫。婚后两人一直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1947年4月底生儿子张道宇。许多文章资料里皆云当年孟良崮战役最后那天,即1947年5月16日,阵亡于蝙蝠洞内的张灵甫有遗子两岁。其实不然,而是刚出生21天,尚未满月。这是王玉龄在参加活动当晚与著名诗人苗得雨叙话时亲口透露的。
张灵甫阵亡后,王玉龄于1949年4月携老母、幼子去了台湾。作为国民党追赠陆军上将的遗孀,她本可依靠抚恤金生活。然而,王玉龄想到的却是自己还年轻,应该自谋职业。1953年,她在时任台湾陆军总司令的姨夫孙立人帮助下,办得去美国的护照。留老母、幼子于台湾,只身漂洋过海去美国求学。
在美国,王玉龄考入纽约大学,学财会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医院、五星级饭店、美国航空公司供职20多年。在此期间,她一直孑然一身,未再嫁人。
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周恩来所约请,王玉龄开始来内地访问。尔后时常往来。2005年,由于儿子张道宇与友伴在内地驻有公司的办事机构,且选择在上海经商。随之,王玉龄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居所,并开始各处奔波参与一些公益活动。
2007年春天,王玉龄意外地接到了粟裕大将的侄子粟刚兵邀请她前往山东沂蒙山区参加孟良崮战役纪念活动的请柬。这是活动筹备方,为了使活动有规模、有意义,经过一番审时度势,而通过粟刚兵发出的邀请。原本担心王玉龄会不答应。不料王玉龄却说:“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我能恨谁?我的先生是职业军人。再说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于是,就有了那年、那月、那日的遥远山东沂蒙山区之行。她,第一次踏上了60年前就使她感到惊诧、业已铭刻于心的孟良崮。
那日,在孟良崮山顶上,举行纪念仪式。自然,县内统战部门以及主办方负责人分别讲话致意。轮到苗得雨诗人讲话时,他热情地称呼“王玉龄女士”,称呼张道宇先生为“大侄子”。亲切的话语,使王玉龄娘儿俩倍感温馨。
中午,就餐时,王玉龄、张道宇与苗得雨诗人共坐一桌,且娘儿俩各坐苗得雨一边。间隙里,苗得雨端详张道宇高高的个头,王玉龄在一旁介绍说:“他爷爷1米90,他爸爸1米89,他只有1米83,真是每况愈下啊!”苗得雨点头说:“儿子很像父亲。”王玉龄不无夸奖、不无自豪地说“他爸爸比他还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的确,王玉龄在心底、在某些方面至今仍然十分赞美她的先生。作为当年一个涉世未深,刚至及笄之年即遭亡夫变故的弱女子,在充满凄风苦雨以及各种诱惑的人生旅途中,能十几年如一日,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先生,苦守空闺不再另嫁,实属不易哦。并且直至老妪也未后悔。从为人的道义来讲,应该说这种坚毅之精神是令人称道的;也值得敬佩!
早在1992年,王玉龄在美国巧遇山东兰陵美酒厂厂长崔学文先生,就曾通过崔学文查找张灵甫的遗骨,意欲查到后迁回张灵甫老家陕西安葬。崔学文先生回来后将此事向当时的临沂市政协主席高广田汇报。高广田随即把此任务交给了政协文史委。文史委的几位工作人员几经周折,三下沂南调查。终于查明张灵甫的遗骨仍埋在沂南县的野猪旺村。并且把此情况通过中央统战部向王玉龄作了转达。
纪念活动的前一日晚,王玉龄女士和苗得雨诗人在宾馆叙话,话题自然离不开孟良崮战役。在谈到那场战役的结束,也是蒋介石重点进攻的结束,继而是国民党统治的结束时,王玉龄边听边点头。之后,她说:“我先生可是抗战常胜将军!”维护丈夫是抗战常胜将军的荣耀之心理可见一斑。也应该承认,张灵甫的确是一员抗战勇将。一生戎马生涯,两次负伤,都是打日军落下的。后来,打内战,进攻解放区,责任在蒋介石。张灵甫仅是服从者、执行者。但按不以成败论英雄来说,他仍然不得了。不然,孟良崮战役为什么影响这么大?那样震惊中外?王玉龄女士还和苗得雨诗人谈起了张灵甫“跛子将军”的传言。她说:“有人说,我先生是跛子将军。他怎么是跛子将军?他的膝盖只是被打裂。当时医生说只有锯掉。我先生说,谁锯掉我的腿,我枪毙谁!后来伤愈,走路只一条腿不方便打弯;但不注意,看不大出来。有人还说是橡皮腿,那简直是笑话了。”
在孟良崮山顶,当她走进芦山头那座蝙蝠洞,即当年整编74师指挥部最后之所在时,王女士深情地说:“未能与将军共患难,感到无限的愧疚-----”。王玉龄在说这番话时,表情哀哀,但并未落泪。显然她早已从悲伤中走出。在下窃以为王玉龄女士这样做是对的。毕竟时过境迁60年,更兼而今人民对张灵甫将军的抗战功绩念念于怀,大家也认识到某个环节上的成败是难以论英雄的。要看大局,看主流。所以,应该有喜无悲,有乐无忧,继续围绕孟良崮新景新貌,续写新的史诗篇章。
读读王玉龄女士为悼念他的先生所写的诗词吧:“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而今,此语句被题刻于孟良崮的一块大岩石上。(四七,指1947年。作者注。)
那日,在孟良崮山顶上,王玉龄女士书写一幅“和平统一”,赠给了孟良崮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王振玉先生。
(2009年10月31日星期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