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84
- 积分
- 118
- 威望
- 分
- 激情
- 分
- 居民币
- ¥
- 主题
- 回帖
- 0
- 记录
- 日志
- 相册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0-6-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提醒:1. 同一主题,严禁重复发布!违规“删或禁”!2. 信息均由网友发布,请自辨真伪!
家父在世时,经常听他讲一些从上几辈口碑流传下来的陈年旧事。记得他曾谈起家族上一辈中,记不清是哪一代了,有一位人称“三矬子”的三老头儿,身个长得不高,矮胖矮胖的。听那描述,估计也就是一米二至一米三的样子。倒是比较粗壮。村里人都戏谑他“三矬子”。遂成为终生绰号。呵呵,粗矮但很大样,袖珍而非侏儒啊!
近日,潇洒闲暇无事回故乡借阅了村里一老学究珍藏多年的郑氏家谱,查知这位三老头儿大名叫郑缶。他还有两位哥哥分别叫郑星,郑月。不知为何给他起了这么个名字。“缶”念fou;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瓦器。于是,我就想,是不是见三老头儿长得矮,像个缶似的,所以续家谱时就根据其体型特点给他起了个“缶”的名字?只是猜测,无据可证哦。呵呵,亵渎先祖了,罪过耶。
郑缶这位先祖之所以能够流传于口碑而长诵不衰,能使我们这一代还知道他的名字和事迹,不是因为他矮矬的身材,而是因为有关他的一段小故事,被后来人一再传承念诵不已。
说不清楚故事发生在哪一年,也不清楚那一年他年龄几何。反正就是有那么一天,三老头儿有事去村后。在大路与去北岭的小路子交叉口处,遇有一位赶马车的行人向他问路。那人赶着一辆装饰豪华很讲究的马车,从西往东“驾、驾”而来。当时,这条大路尽管是从济南到青口的东西通衢,但肯定没有现在而今眼目下这样宽阔;一般情况下,即使不识路途,只要顺路前行,也或许没错。可是这位赶马车的迂腐阔先生,看见前面是条岔路口,就吆喝住牲口将马车停下,撇着当地人听不惯的南腔北调,向正走到大路附近的三老头儿问路:“你这位小人儿,去葛沟怎么走?”
本来,因为长得矮,三老头儿已经自卑至极好多年了。这缶似的身材,不仅使他在庄户地里难以从事稼穑活动,如耩地几乎够不着耩子把;耕地扛不动犁耙;空载的木轮车也推不动;而且还影响了他找媳妇建立家庭繁衍后代。这后一件事可是大事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此,郑缶整日默默不乐,很是烦恼。可这身体现状那可是谁也无力改变的。平日里,他非常厌恶别人喊他“矬子”,最反感说他矮。而今,突然听到这位问路人张张狂狂地喊他“小人儿”,他心中的怒火不禁愤然升腾起来。可是,他并没有怒形于色当场发作,而是用手往交叉路口处拐向正北的那宽宽的赶牛路一指,嘴里胡乱地“嗯”了一声,与那人交臂而过,扬长而去。
那阔人得到郑缶明确而毫不犹豫的指引,深信不疑。遂上车牵动牲口缰绳,把马车拐向了往正北山岭方向,阔人端坐车上“吁、吁;驾、驾”,豪华马车轻快地“吱呦,吱呦”;顺着坑坑洼洼的满是牛粪痕迹的赶牛路向映旗山方向驶去。
所谓“赶牛路”,顾名思义是用来赶牛的路。那是村里放牛郎赶牛去北山放牧的大路。村后还有个较大的场所叫攒牛场,所有养牛户把牛先送到这里来,再由专门给人家放牧为生的人赶到北面山岭上。路面上没有别的,除了牛蹄印就是牛蹄印;坑坑洼洼,牛粪痕迹星罗棋布;一看就知是一条行走不多的路。
据说,当时,老家的地域范围面积不小。老家里的人托当时在沂州府任钱粮师爷的一位族人出面经办,由兰山县衙批回一份类似而今林业确权证似的地契文书,上面的部分内容,代代传诵不已,直到今天还都能倒背如流:“西到妖河口,东到窑屋山,南到凤凰岭,北到映旗山。赶牛路,三丈三,直通映旗山。”村西2里外即是从蒙山山麓蜿蜒而来的蒙河,至此陡然直角南拐,浩浩荡荡南去足有10里才又偏东南流下,直至汇入沂河。就在这直角南拐之初,不知为何故经常闹出莫名其妙的“景景”来,所以当地人皆称之为“妖河口”。其他窑屋山、凤凰岭都是当地有名的崇山峻岭。那条宽如三丈三的赶牛路,说不清有多少代人奔波于之。20世纪70年代末叶,此路还坑洼依旧,宽阔如昔,足有今日现代化的6车道公路那么宽。后来,农村普遍实行土地改革,赶牛路被村人开垦成良田,已不复存在。
从村北大路至映旗山,之间相继隔有连绵起伏的五道山岭;再往北是小山子,映旗山。地势是渐行渐高,路途也是越来越难走。行至二道岭即沟壑纵横,山路崎岖。牛羊还勉强能过,车辆则颠簸难行了。
果不其然。功夫不长,那位阔人赶着马车“咣而咣当”从北岭上下来了,转眼停在了村后的交叉路口上。赶车人气愤异常,逢人就打听“那位小人儿哪去了?我要找那位小人儿。他骗我!”有好事者驻足观看热闹,阔人愈加来劲儿;吆二喝三,好像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人们听了他的描述,心里皆明白他要找的是谁了;也都在寻思:三矬子为人一向本分老实,一板一眼;从无诈言诈语的。今日是怎么得罪了这位阔大爷?折腾了半天,最后还是村里一位粗通笔墨的长者出面好言相劝,热情地告诉这位阔爷:“鄙地小村地处临沂城北孝感乡;东面不远就是长桑行孝悌里。从先辈在此定居以来,十分信奉孔圣人的仁义礼智信的教诲。讲究以诚待人,以礼待人。经多年熏陶小村一带已成著名的礼仪之邦。哪有什么‘小人儿’啊?!如有,那也是外来的。足下去葛沟请照直走就是,脚下嘴上别再拐弯儿就行了。”那阔人眼睛眨巴了半天,,面对眼前这位银须拂胸老者的说道,竟然一时无语。翻眨了几下眼白,极不情愿地上车走了。
后来,事情传到家族老族长那里。年迈的老族长把郑缶叫了去,好一顿数落加劝诫。大意谓:在此落户恁多年,左邻右舍相处和睦无风雨,整个家族相安无事乐逍遥;主要原因就是安分守己,以诚待人。无论对谁,不能言行有诈。即使对方先错了,咱也不能随之犯错。否则,即是成心学坏;那就有失做人的根本了云云。郑缶不敢争辩,只唯唯应是。
据说,训完话,郑缶从老族长家里出来,左右看看无人,回头面向老族长的庭院,说:“以后再有喊我小人儿的,还是叫他去爬映旗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