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32
- 积分
- 76
- 威望
- 分
- 激情
- 分
- 居民币
- ¥
- 主题
- 回帖
- 0
- 记录
- 日志
- 相册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0-6-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提醒:1. 同一主题,严禁重复发布!违规“删或禁”!2. 信息均由网友发布,请自辨真伪!
2009年10月31日中午十一时“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不幸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八岁。噩耗传来,天地同悲,星月共泣。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这里凝结着钱学森一生的心血,体现出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我在读书时期,就听过钱学森在美国的一些轶事,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当新中国成立,他强烈要求回国报效,可当他提出回国申请,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钱学森当时的处境十分危险,但最终他还是回来了。
在钱学森96岁华诞来临之际,他通过秘书和学术助手涂元季向人们表达这样的期望:“向我学习,我不敢当,但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件大事。”“这是一件关系国家长远的大事,要办好。”一个科学家取得的成就可能会被后人超越,但他的科学精神却不会过时。
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人民,矢志不移的是一颗赤诚的中国心。在新中国百废待新之时,他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放弃了如日中天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头衔,冲破了美国反华势力的种种迫害和威胁,饱经5年折磨和千难险阻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钱学森那种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对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发展的赤子之情,令人景仰和感动。时下却有那么一些人,刚刚有了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忘根忘本,满头脑的娶洋妞嫁富翁,为的是难以启齿的刺激和一时半刻的虚荣。稍有成就更一发而不可收拾了,蝇营狗苟趋之若鹜地加入某国国籍,早已把“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通俗古训忘得一干二净。钱学森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像一把照妖镜一般将若干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一个个照得原形毕露。现如今那么多摘摘抄抄的空头博士硕士,那么多沉湎于灯红酒绿的烟酒专家、教授、副教授以及所谓追名逐利纯娱乐化了的文化名人,可否从钱学森的赤子之心上发现点可以让自己脸红的东西呢?
学习钱学森的谦逊精神。可以说,没有钱学森,就没有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他既是开拓者,也是奠基人。然钱学森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对于别人的赞誉总是说:“我不敢当”。他多次拒绝了美国拟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1957年,钱学森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晚年因行走困难不便参加学术活动,便主动要求辞去学部委员称号,并常感叹自己对祖国人民做得太少,而人民给予他的太多了。这种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孺子牛”精神,真切地体现了一位科学家谦逊、务实、无私的高尚品德。
学习钱学森的攀登精神。“在科学上,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在任何新的领域,我们都是小学生。”作为科技界的一面旗帜,钱学森的这句话最能解释他一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笃志进取的动力所在。钱学森1955年10月回国后,便立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从事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的研制工作。1960年11月,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飞行试验;1964年6月,中近程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实验获得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无疑,“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凝聚了钱学森毕生的心血,也是他不断攀登、刻苦攻关的结果。
学习钱学森的治学精神.钱学森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者之一。他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实践表明,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独具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有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教育家。据戚发轫介绍,新中国第一个为研制导弹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里,除了院长钱学森,谁也不懂导弹究竟是怎么回事。钱学森亲自上阵,为科研人员主讲《导弹概论》。他没想到像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会亲自来给他们上课。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有点“扫盲”性质的培训班里,后来居然出了不少火箭、卫星专家。“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钱学森生前曾向温家宝总理问了五六遍。钱学森这一句真话无疑给教育一顿实实在在的杀威棍。其实质是指出了中国大学科学精神的缺失,此种状况的严重后果是大学成为收钱发证的合法单位。当教育成为一种消费,那么赚钱就成为最终目的;当教育成为一种负担,那么政府就会变质;当教育成为一种狭隘的工具,那么学生就会成为任人拿捏的坯胎;当教育成为一种虚假的口号,那么欺骗就成为教育的主题;当教育成为一种形式,那么弄虚作假就会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钱学森认为,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创新只是许多领导工作报告中频繁光顾的一个词语而已和寻求政绩的一条门路,教育培养的是俯首帖耳下属和惟命是从的打工仔。谁去创新,创新能当饭吃能当衣服穿吗?说得不客气一点,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学习的百分之八十的东西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毫无任何用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的最大浪费成为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端。例如,要那么多人学英语干嘛,百分之八十的人一生未必遇上一个外国人,即便遇上个外国人,百分之八十的人也未必会跟人家有过三言两语的交谈。过去我们常说,造原子弹的不如买茶叶蛋的。这句话其实一直刺痛着中国读书人之心。读书无用论其实在社会上早已被人所默认。你读再多书,能赚多少钱,还不如一个目不识丁的煤老板。而钱学森不这么看,将自己所学全盘奉献给祖国,放弃海外高收入,甘于回国守清贫,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终身之师长。
钱学森驾鹤西去,他的精神、他的成就、他的忠言异常清晰地萦绕在华夏上空.钱学森所留下的物质财富将护佑着十三亿人民, 所倡导的精神力量将光前裕后恩泽后世.
钱学森精神永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