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居民网

搜索
hnythh 发表于 2011-12-19 17: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 河南省南阳市 油田电信
提醒:1. 同一主题,严禁重复发布!违规“删或禁”!2. 信息均由网友发布,请自辨真伪!
清理“腐败呆账”越早越好
清理“腐败呆账”越早越好
九木
读了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制度反腐专家李中文的《“反腐败特别行动”化解“腐败呆账”》一文(见12月11日《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后觉得这是近来制度反腐领域一篇好文。作者作为一个制度反腐专家,提出“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加大惩处强度,并不一定就能加大反对和预防腐败的力度”的观点,正视问题,符合当前腐败领域的显性态势;作者对当前反腐领域越来越明显的“腐败呆账”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解决路径,尤其是对“反腐特别行动”寄予厚望,具有根本性和前瞻性。

正如李永忠所分析的那样,由于30多年来因体制机制欠缺所形成的“腐败呆账”越来越明显,腐败人数、金额、刑期等都呈现出快于、高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态势。其原因是“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权力含金量也渐进式地增加。但由于缺乏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与之配套,对权力的制约也就渐进式地削弱。于是,腐败现象渐进式地滋生蔓延,腐败案件渐进式地易发多发,干群关系渐进式的疏离紧张,两极分化渐进式的加大严重……”

“腐败呆账”后果很严重。首先是腐败“量变到质变”者的数量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严重。呆账的累加效应和心理效应(类似西藏民间谚语所云“衣服都打湿了,还怕下雨吗?”)往往是越滑越深的发酵剂。其次是给查处带来了巨大的时间、人力财力成本,拖延了全新反腐制度的全面推行。再就是会在整个社会和民族形成一个“坏的榜样”。对清廉官员来说会有“破窗效应”,对百姓来说,随时随时滋生腐败,让群众对政权失去信赖,严重危及执政基础。

李永忠指出,对于“腐败呆账”是否需要清算,如何进行清算?对于前一个问题,敢于公开说“不”的极少;对于后一个问题,能够潜心研究拿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的也极少。当前易发多发的腐败态势,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腐败案件都能彻查严处,于是,“腐败呆账”也就越积越多,以致因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法不责众之势。

笔者以为,既然称之为“呆账”,“腐败呆账”不是清算的问题,是清理的问题。财会意义上的“呆账”是指已过偿付期限,经催讨尚不能收回,长期处于呆滞状态,有可能成为坏账的应收款项。也就是说“呆账”还是“账”,只是应收而长期未收,尚未成为“坏账”。这样的“账”随着时间推移,“残值”会越来越少,一直计较于收不收、怎么收、谁去收等问题,就会有大量“呆账”变成“坏账”。所以,只要不期望“坏账”多,“呆账”越早清理越好。这不仅是财会意义上的技术操作原则,某种程度上也是反腐层面的操作原则。反腐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功能,早清理“呆账”,就是“毖后”、就是“救人”。

清理“呆账”,我们是有成功先例的。拿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当年“呆账”缠身、疾疴难愈,被国际上不少金融技术派大师们判处“死刑”,认为中国的“金融业整体已经资不抵债,已经破产”,但是,10年前,我们大刀阔斧改革,设定一个时间截点,此前“呆账”一并勾销,打包给华夏、长城等4大资产经营公司处置“呆账”残值,4大商业银行从此轻装,先后浓妆上市,登上国际金融舞台。当前腐败“业态”和当年银行状态真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样的比喻未必恰当,但事不同理同,而且,我们有这么几点是可以做的。

一是,尽早在更广范围内试点“反腐特别行动”。建立在“新世纪中国惩治和预防腐败对策研究”课题组十多年研究成果之上的“反腐特别行动”因其“全国退赃账号”带有的“赦免原罪”色彩以及和现有法律配套不明晰等问题,致使舆论界和业界争论比较大。2004年成果形成之后,在境外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在国内实施,囿于配套措施还没完善,所以一直少为外人知晓。这不应当成为继续在静悄悄、小范围试点的理由。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再行推广是我们不少改革成功的不二法宝。

二是尽快完善“反腐特别行动”所需要的配套政策与法律。“反腐特别行动”想用“静悄悄的革命”来解决“腐败呆账”,而不会影响大局的稳定;想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是支持长期反腐败斗争的最佳方案,而不会使反腐败斗争入不敷出;是分化瓦解腐败分子,增强壮大反腐败力量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掌握斗争的主动权,而不会使腐败分子作困兽之斗。它体现了群策群力的精神,是调动多个积极性的探索,是运用政策的力量解决大面积问题的尝试和突破,而不会让“腐败呆账”越积越多下去。但是,反腐工作仅凭此不够,需要法律的配套、需要民意的支持。

三是要尽可能形成舆论声势。尽管“反腐特别行动”所涉及到的一些措施还有学理、法理层面的争论。但是,不能够等争论结束、配套齐全了才扩大试点范围。反而要把这样的争论公开,让大家知晓和参与。无论对完善试点本身还是对教育群众或者对贪腐者本身都有好处。当年,“包产到户”为先导的农村改革和“破产下岗”为代表的国企改革在施行伊始,不也是反对声、质疑省一片吗?而且,在腐败已经成为国人皆恨的毒瘤的时下,即使有些不完善,只要能清楚毒瘤、铲除腐败,广大群众是会通情达理的,是能允许试点不完善的。这种取舍的群众民意基础,是我党反腐历史上最为难得的契机,一旦丧失了,就可能错过机会,造成各方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其实,对于规定时限,设置“退赃账号”从轻发落的做法,并不是“反腐特别行动”首创。上世纪末叶,全国人大和最高“两院”曾有类似通告;战争年代,就有“缴枪不杀”的政策;还有香港廉政公署成功的例证。就是在古代,宋朝初年也曾有过类似于“退赃账号”的作法,宋太祖曾用三个措施扫腐败:措施之一,颁布一系列法律、法令、法规,三令五申官吏不得贪污腐化。宋对贪官污吏惩处极为严厉,明文规定贪污受贿与十恶大罪一样,不得因大赦从宽处分,必须处死。宋太祖的严刑峻法使官吏闻风丧胆,但在一个时期宋太祖也曾这样规定,如在规定的时间坦白自首,将财务交公,可不以追究刑事责任,否则将严惩不贷。由于是在宋朝初年,由于有严刑峻法,又由于第三个措施的支持(即大张旗鼓地揭发、打击贪污受贿),这类似“退赃账号”作用不小。

综上所述,放下争论,扩大试点,越早清理“腐败呆账”,越主动、越有效、越得民心。(完)



附:

李永忠:“反腐败特别行动”化解“腐败呆账”
2011年12月11日 09:06 来源: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oeeee.com/2/1f/21fe20409703d8de/Blog/66e/0cd425.html
http://letu188.i.sohu.com/blog/view/198988113.htm


油田居民网 - 网站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作者hnythh个人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2、该帖作者与油田居民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引用本文时请注意保护作者hnythh的版权;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油田居民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