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归处 于 2011-12-21 22:36 编辑
小序:这是几年前的一篇随笔。觉得有趣,贴出与大家共乐。
交通车实行收费已经几年了,现在上车一律收费,再不会为判断失误而出现吵架之事。 记得前几年,交通车对油田职工、职工家属实行免费,坐车的人特多。指挥部的小夹子比这里便宜五分钱,于是就有会坐车到指挥部去买。钻井的蔬菜便宜,于是就有一些有闲人士,坐车到这里买菜。总之,什么时坐车,车上人都是满满的。乘务员要收地方人的钱,怎样判断他是否是油田人,没有一副火眼精睛是不行的,否则,轻着受白眼,重者得挨骂。被认错者也满腹委曲,我明明是油田职工把我当成了老白姓,好象人格上受了侮辱一样,更觉得别人小瞧了自己。于是乘务员练习的不是站名和卖票,更不是服务质量。而是练眼睛,炼耳朵,实行三看一听:一看上车人的神态表情,二看衣着,三看气质;一听:听是否讲的普通话或外省话。 尽管如此,还往往有判断错误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是油田一个学校的教师,科班出身。由于她不会打扮,衣著朴素,咋一看,确实象农村的大姐。也许是农家出身,她把在单位里的谨小慎微和谦和的姿态,在车上表现出来。次次上车,次次让她买票。她次次解释,一次次的与乘务员交涉,自己解释加熟悉的人证明,一直到跑这条线路的所有乘务员都和她打过道,她的解释工作才结束。 还有一事,也挺有意思的。那时,一般的情况下,车上人都很多,中途上车,根本没有坐位。有一个女同志因为胖,受到了很多次的特殊照顾。她一上车,乘务员就喊:“请给这位同志让个座”。一开始她不知为什么要给她让座,后来才知,别人把她当孕妇了。直到这个线路的所有乘务员都听到过她的说明后,她的特殊照顾才被取消。现在想起这事,同事们还笑个不停。 自从交通车收费后,人们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乘务员热情周到,乘客文明礼貌。乘客与乘客之间,乘客与乘务员之间都非常友好,当地的老乡只要是老人上车,乘务员也会主动地扶一把。 最近两年交通车又改为无人售票车,乘客有票的投票,有卡的刷卡,没票没卡的就投币。 人不在分三六九等,上车都是乘客,穿得再拽,也得一块。风度再好,也是十毛,经济的杠杆调平了一切。 再者,招手停车,出租车、机动三轮车跑个不停,价格也不贵。交通车也不在拥挤,再也不会发生上述的故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