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想娶村姑 发表于 2012-1-14 12: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 河南南阳
提醒:1. 同一主题,严禁重复发布!违规“删或禁”!2. 信息均由网友发布,请自辨真伪!
      泗洲塔与菩提寺,曾经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佛门建筑。而今,在经历了九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后,菩提寺已荡然无存,泗洲塔却风景依旧,它在唐河城区内巍然屹立,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一
       塔,原是南亚次大陆的一种坟,佛教徒沿袭为藏舍利、骨灰之用。原型只是覆钵式,缺少变化,到了中国建筑家手中,就化腐朽为神奇,变化多端,大放异彩。首先是用途增多,有作藏经用者,有供瞭望用者。更重要的是形制种类繁多,方形、六角、八
角、十二角、圆形等等,木造、砖造、石造、金属的各异。塔的层数也有讲究,一般地说,层数最多的是十三层,象征释尊涅磐后藏舍利的七宝塔。十三层以下七层以上的,大约都是成佛果者的象征。泗洲塔呈八角锥形,是因为十世纪以后,八角形的佛塔已成为标准形式,而建为十层,则是隐含了主持修建高僧的一种愿望一一希望自己能修成正果,得道成佛。   
       那么,泗洲塔是在怎样的背景和条件下修筑的,它缘何叫泗洲塔呢?   
       自魏晋南北朝以后,佛教逐渐深入人心,佛教的标志性建筑——塔,也在华夏各地应运而生。到了唐、宋时代,随着佛教的普及,中原和江南已几乎是州州有塔、县县有塔了。而在北宋中期,唐州(辖泌阳、湖阳、比阳、方城、桐柏五县)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建塔与建寺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赵尚宽调任唐州知州,他大力推行奖励农耕、招徕流民、兴修水利的政策,使唐州的面貌大为改观。继任的高赋沿着赵尚宽开辟的道路,励精图治,使唐州户口猛增,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国人瞩目的上等州郡。在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里,僧人易于化缘募捐,州政府也有余力提供财力支持,终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开基兴建了这座宏伟的佛塔。
       泗洲塔之得名,县图书馆原馆长申光亚先生在《泗洲宝塔九百周年祭》文中援引河南省一文物专家的话说,“乃由募资主持修建之高僧,法名泗洲和尚”。笔者以为这只能是种猜测。历史上曾有“泗州和尚”的说法,那是指唐代西域高僧僧伽大师,曾在泗州(其故城康熙时沦入洪泽湖)临淮县建造寺院,人称泗州和尚。其实“泗洲和尚”与“泗州和尚”都是俗名而非法名,虔诚的佛教徒怎能让圣洁的佛塔沾染上俗气呢。泗洲塔名称之由来,当与佛教教义有关,佛经中称世界为四大洲,而“泗”与“四”在古汉语中有时候是通用的。如山东泗水县,因泗水而得名,泗水“源出县东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故名”。那位文物专家因搞不清“泗洲”为何意,就移花接木,把唐代洪泽湖畔的“泗州和尚”变换个字眼,成了宋代唐州的“泗洲和尚”,并且也没弄懂法名和俗名的问题,就匆匆忙忙的下结论,其治学态度让人不敢恭维。     
                                                                                                        二
       泗洲塔座落之地,原是一个建制不大的寺院,名曰泗洲院。此塔尚未竣工,朝拜者便慕名而至,简陋的寺院既与佛塔不相协调,也难以接纳更多的善男信女。于是,在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亦即泗洲塔始建的次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寺院的扩建工程也破土动工了。
       唐宋时代,按常规,佛寺须有“七堂伽蓝”,即七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佛教各宗派对其解释略有不同,一般认为是:山门、佛殿(不止一种)、讲堂、方丈(住持的寝室兼工作室)、食堂、浴室、东司(厕所)。这是佛寺向普及化、专业化发展的标志。以泗洲塔为中心的寺院建成后,当是具备了“七堂伽蓝”的形制,并且布教区与生活区分开,与往昔的泗洲院相比,不但更有章法,而且规模也较前扩大了。
       据说,释迦牟尼成佛前,走到印度尼连禅河西岸一株菩提树下,敷上刈草人送给他的吉祥草,开始打坐,进行思维,并发出誓言,如不成佛(获得掌握最高真理的智慧),决不站起。他不食不饮,在树下坐了七天七夜,其间有风雨之时,树神为之用树枝挡风避雨。在他得道成佛及至逝世后,菩提树就成为佛的象征物,菩提也成为佛教的专有术语了。正是这个缘故,崛起于泗洲塔下的宗教建筑群,便被赋予一个新的、更加佛教化的名字——菩提寺了。
       筹建菩提寺者为智洪禅师,在此之前,泗洲塔的建筑事宜是由住持智初负责操办的。这两位高僧为发扬光大唐州地区佛教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三
       因为有了塔,使寺院锦上添花,因为泗洲塔位于菩提寺内,时间一长,朝拜者便习惯地将其称为菩提寺塔了。再后来,大约是寺院为水环绕的缘故,该塔又有了第三个名称——泗水塔。九百余年来,唐州历尽了社会变迁的风雨,佛塔与寺院也阅尽了人世的沧桑沉浮。到得公元一九六六年(那是一个政治狂热的年代),随着最后一座大殿被拆毁,这所曾经是建筑闳丽、香火旺盛的梵刹,便完全地、永远地在世间消失了。唯有古塔依然耸立,无言诉说着寺院往昔的繁荣,但人们再也不叫它菩提寺塔了。同时,随着周围地理环境的变化,泗水塔的称谓也已成为历史,只剩下它最原始的名字泗洲塔了。
       然而,令人感到震惊的是,上世纪末,当泗洲塔在上级文物部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得到重新修葺的时候,一个本不属于它的名字——“泗洲寺塔”却被强加到了它的头上。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要给泗洲塔改换名称吗?一个在河南省屈指可数的古建筑,一个呼唤了近千年的名称怎能随意更改呢?难道是哪位高人有了新的发现吗?明嘉靖《南阳府志》,清乾隆《唐县志》,一九八四年唐河县地名办编辑的《唐河县地名词条选编》,一九九三年出版的《唐河县志》,都明明写的是泗洲塔,而从无“泗洲寺塔”的记载。既然如此,为何要别出心裁,在塔前加上一个“寺”字呢?
       笔者以为,这多出的一个寺字,决不仅仅是画蛇添足,因为它不但生造出个泗洲寺,还抹杀了菩提寺这个历史存在,并将给今人和后人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这也决不是学术之争,每一个热爱家乡的人都应当尊重历史,正确解释和宣传历史,而不是曲解和生造历史。
       许多年来,由于我们对泗洲塔的建造和得名缘由缺乏必要的宣传,并且有些历史问题过去也一直未能真正搞清楚,这就使人们对这一事物的认识难免产生偏差甚至是错误。宝塔镇唐州的神话,尉迟敬德建塔的传说由来已久,且曾蒙蔽了不少不明真相的人。更为蛊惑人心的说法是,当年淮河下游的泗州地方遭遇洪水,淹死人很多,有高僧哀怜死者的灵魂无所凭依,就在唐州建塔,招游魂于此,镇之祀之。此说纯属杜撰,申光亚先生在《泗洲宝塔九百周年祭》中亦予以批驳,本文不再赘述。
       由泗洲塔引发的对唐河历史认识上的混乱和错误,近年来显得尤为严重了。漫步唐河县城,以“泗洲”、“泗州”命名的餐馆、门店多得不可胜记,甚至在一些乡镇也有冠以“泗洲”、“泗州”大名的店铺和企业。若把泗洲塔下的宝塔宾馆称为泗洲宾馆,当无不可,而远在建设路,与泗洲称谓风马牛不相及的县政府第一招待所,却名之曰“泗洲宾馆”,还请书法家陈天然题写馆名,招遥于市。更有甚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312国道唐河和原南阳县(今宛城区)交界处的大彩门上,赫然写有“重塑大县形象重振泗洲雄风"的豪言壮语,并且这样的文字竟在如此显要的地段存在了数年之久。若有外人知其端的,该会做何评说呢?   
       以上这些足以说明,弄清家乡历史,为唐河正名,为泗洲塔正名,是多么的必要,也是多么的迫切。本文旨在告诉人们,唐河历史上曾有唐州、唐县等称谓,却从没有称泗州或泗洲;唐河曾有菩提寺,没有泗洲寺,只有泗洲塔,没有泗洲寺塔。泗洲是佛教用语,若非佛门弟子,请勿滥用泗洲称谓,免得贻笑于人。那些在历史问题上从想当然出发,既不深究又自以为是的行为是极不慎重的,因而必然导致对事物认识上的错误,其后果便是泗洲塔忽然变成了泗洲寺塔。这个原本不属于它的完全是生造的名称难道不该纠正?历史的本来面目难道不该恢复吗?


                         王留云
                  


油田居民网 - 网站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作者想娶村姑个人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2、该帖作者与油田居民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引用本文时请注意保护作者想娶村姑的版权;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油田居民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