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皓凝稚霜 发表于 2012-5-4 17: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 河南南阳
提醒:1. 同一主题,严禁重复发布!违规“删或禁”!2. 信息均由网友发布,请自辨真伪!
  情人节的结束意味着口袋在经历圣诞、元旦、春节、元宵节数次出血后终于可以休养生息一阵子了,但脑袋还不能休息,要继续盘点收了哪些人的什么礼物,择时即使不能本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原则回赠,至少也要找机会等价奉还。


  小孩子最喜欢过年收压岁钱,却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进账就意味着父母有多少花销。亏欠的感觉总是搅得人不能安宁,似乎这种人际交往中的“逆差”不消除就不能平等地交往,还会生利息。所以当你抱怨这几年结婚的亲友、同事太多都没钱随份子的时候,他们也在着急,欠下这么多人情,来日该如何偿还?


  日本人在给予他人,尤其是陌生人帮助或送礼物时都会比较谨慎。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所有“情义”都要毫厘不爽地报答,否则就会被认为人格破产,所以在给别人帮助的同时也是在为他增加负担。


  其他文化中虽然没有那么严格,但这种报答别人恩情的行为却是人类共有的。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互惠”。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 Dennis Regan 曾经在1970年代做过一个推销员实验,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互惠”心理。他让助手指导参与者填写调查问卷,完成之后宣布实验结束,“顺便”请参与者帮忙买几张彩票,“买一张算一张,越多越好”。参与者不知道这时候才是实验的关键时刻,还以为只是助手的私下行为,他们平均每人会花上 25 美分买 1 张彩票。但在另一种情况下,他们却平均每人买了 2 张,甚至有人买了 7 张。


  是什么办法让人们购买的彩票数量翻了一倍?在后一种情况下,助手趁参与者填写问卷的时候出去买了两罐饮料,回来随手分给了参与者一罐。虽然只有 10 美分,但参与者还是感受到了交往中的逆差,买彩票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去平衡这种心理上的不适。


  “互惠”无形中起到了强制消费的作用,得了别人的好处就不好意思不有所回报。如果不买饮料,参与者购买彩票的数量基本取决与他们对助手的喜爱程度,而在送饮料的情况下,那些对助手印象并不好的人也购买了彩票。有些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不该掏腰包,但“免费试用”过产品之后总是变成“用一次就再也离不开它了”。真的是因为“离不开”吗?只是不好意思白用罢了。最后还是为“免费”埋了单。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是人之常情,要想不陷入互惠的本能,开始就该认清“免费”的本质。


  送出去的礼物就像“免费试用”一样,看似把资源无私地分散给了别人,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失去。对这一点精打细算的“吝啬鬼”们最清楚。真正吝啬的人对自己小气对别人大方,因为钱花在别人身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投资。2010年,密歇根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 Scott Rick 让参与者们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仪(fMRI)中想象自己用50美元买了一杯水,吝啬者比挥霍者感到更多痛苦,然而如果让他们想想水是买给别人的,吝啬者的痛苦则减小到了跟挥霍者差不多的水平,而挥霍者几乎没有变化。


  这样精打细算地分析人情实在显得不近人情,用钱谈感情太伤感情,但也只有如此,礼物才不再仅仅是个人感情的寄托,正是礼物承载的互惠原则成为人类社会义务偿还体系的基础,让分工合作和等价交换成为了可能。


  然而并非只有用“涌泉”去报答“滴水”才能让互惠传递下去。沃顿商学院教授 Adam M. Grant 和同事们发现,一句真诚的“谢谢”就可以让人更愿意再次帮助别人。他们虚拟了一个人物随机给一些HR发送了同样的电子邮件,请求帮忙修改求职信。收到回信后,一部分热情感谢,另一部分表现淡定。在第二次用另一个虚拟人物给这些HR发邮件后,曾经得到热情感谢的66%再次帮助了第二个人,而没有得到热情感谢的,只有32%这么做了。因为那些热情的感谢让收件人的自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因为礼物而感到负担其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这种情绪督促着自己早日回赠,让彼此情谊持续下去;对对方的感谢促使他肯定自己的做法,这样去对待更多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被礼物拉近了。

油田居民网 - 网站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作者皓凝稚霜个人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2、该帖作者与油田居民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引用本文时请注意保护作者皓凝稚霜的版权;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油田居民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