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0572
- 积分
- 900
- 威望
- 分
- 激情
- 分
- 居民币
- ¥
- 主题
- 回帖
- 0
- 记录
- 日志
- 相册
- 好友
- 注册时间
- 2012-12-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提醒:1. 同一主题,严禁重复发布!违规“删或禁”!2. 信息均由网友发布,请自辨真伪!
1月12日消息,微软特别调整MSN成“中国专用”,但中国公司似乎并未领情。
按照今天早间的报道,一些互联网专业机构粗略统计,两个月来,中国已有数千家企业选择停用MSN,转投其他企业级国内即时通讯产品,而且这一现象大有蔓延之势。
而MSN中国方面则表示,MSN在中国内地仍有上千万用户,在全世界范围内占据很大比例;考虑到中国MSN用户向Skype迁移的成本很高,保留这两款产品分开运营的现状更有利于用户。不过多年来,微软不断开发新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但却没能及时开发出与之兼容的MSN,使得不同时期的MSN与 Windows操作系统不能兼容,流失了不少用户。
而另一篇平媒撰写的评论称,从风靡一时到偃旗息鼓,MSN在中国只过了七八年的光景,就落得这步田地,看似没了市场这一面子,实则是因为丢了品质这一关键的里子。
究其原因,不排除QQ、飞信、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的左右夹击,但更重要的却是MSN在软件维护管理中的自乱阵脚:病毒横行、垃圾信息不断、虚假好友难以甄别……使得众多用户防不胜防,甚至损失惨重,最终避而远之。
虽然此番MSN也为用户提供了“迁徙”Skype的选择,但还得好好照顾中国上千万用户的感受。MSN里原有的用户信息能否平稳过渡,相对陌生的Skype 如何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只有把这些“里子”问题解决好,真正对用户负起责、服好务,微软才有机会在中国市场找回“面子”。
七八年前在城市白领的名片上,MSN账号几乎是和手机、电子邮箱一样的“固定项目”,倘若有谁留下的是QQ号,少不了被人暗哂一句“业余”。然而时过境迁,微软1月9日正式宣布MSN将在今年3月15日正式“退休”,所有用户迁移至Skype,反观当年被视为“非办公工具”的竞争对手QQ,连它的小兄弟微信在本月也将迎来自己的第3亿个用户。
来自市场研究机构易观国际的数据称,MSN在我国即时通信市场中仅占4.6%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微软曾经的明星产品,为何走到今日的“穷途末路”?
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改变了用户接触产品的“入口”,微软却还沉迷在电脑系统上近于“一统天下”的迷梦里,对“应用为王”的理念视而不见。
从用户体验来看,MSN始终未能解决频繁掉线、信息丢失、广告信息多、无法传送大容量文件、群组聊天不便等系列使用问题,若干次技术升级也只有拆了东墙补西墙,旧的问题没解决,却拼命捆绑对用户用处不大的新内容。在商业模式上,MSN也未能耐心寻找针对细分用户的解决方案,而是在全球市场中都仅以售卖页面广告、弹出广告和频道外包的方式“敷衍了事”,空耗着自己的价值和资源。
与此同时,在国内MSN面对相似产品的竞争,在本地化服务上一直裹足不前。很难想象一款在中国区域市场普及率如此之高的产品,一旦发生账号被窃,用户只能发电子邮件至微软美国技术中心解决问题,而它的竞争对手包括QQ、阿里旺旺乃至中国移动的飞信,早就推出了诸如绑定手机、密码重置等多种安全解决方案。在大互联网时代早已习惯用食指投票的用户又有什么样的耐心,一次次容忍“店大欺客”呢?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本是MSN“咸鱼翻身”的一次绝好机会,毕竟卖点同样在于商务应用的MSN,本可以和同属微软的office软件打通,进军移动办公领域。但习惯以成功者姿态出现的微软一门心思地投入在自己手机系统Windows Phone的研发上,迟迟不将这些服务向竞争对手的苹果和安卓开放,即使后来因Windows Phone上线日程未如预期才勉强推出了手机MSN应用,却又始终仅能提供单一功能,完全无视用户“全平台、多层次”的需求。当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习惯于用微信拍摄二维码享受线下商家优惠,用手机旺旺一边聊天一边付款,微软只能为自己的麻木和迟钝“埋单”。
MSN的“谢幕”给互联网和非互联网公司敲响了这样的警钟:任何产品要想在市场上得以生存,都必须审时度势,因需而变,也必须将用户体验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始终抱有开放的心态。与其说MSN是倒在了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中,不如说是被自己打败,败在了微软的故步自封和傲慢自大的心态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