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豪气与软弱的矛盾体。 即使我们自己感慨“工资都去哪了”,站在外人的角度看,油田子弟绝少为生活所担忧,父母的工资不会让他们的日子太苦,所以油田孩子不小气,有豪情。但并存的问题是,没有经历过苦难,他们缺乏社会上孩子那种釜底抽薪敢打敢拼的勇气,面对现状很容易妥协。
2.自给自足养成的满足感。 早期的油田几乎是个独立的“小社会”,从抽油机到洗脸盆、卫生纸都可以自己生产,社区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公园、电影院、活动中心,生老病死都有油田照顾。很多油田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食堂用饭票排队打饭,提着瓶子去管理科打酱油。满足感造成隔离感,他们对这个社会的理解程度,有时候难免像是“打酱油的”。
3.独特的饮食习惯。 油田员工来自五湖四海,集中的工作生活,又把各地的饮食习惯掰碎了揉烂了,改造成具有油田特色的饮食习惯:吃面就上一根大葱,稀饭里要滴几滴醋……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一碗“油建凉皮”,几乎是每个油田孩子舌尖上的长庆味道。
4.油田特色的启蒙教育。 油田孩子打小儿就知道前指、油建、川道、井下这类奇怪的名字,外人听来“不明觉厉”。也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住在井下?你当然不能指责他少见多怪,因为小时候的我们自己也说不清“井下”究竟是个什么工作。我们还和小伙伴玩过“搭井架”的游戏,正应了那句俗话:三岁看老。
5.圈子: 油田孩子自小就在一个圈子里生活,上油田的幼儿园,油田的小学,油田的中学,“最具吸引力大学排行榜”第一名一定是石油院校,印象中甚至连老师都以油田子弟为主。工作了,动不动就碰到小时候的玩伴。出来买房子,也爱扎堆儿买同一个楼盘。江山易改,圈子难移。
6.粗放式的教育管理。 油田工作区域辽阔,孩子们最常问的问题就是“爸爸去哪了”,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教育只能靠爸爸的爸爸,妈妈的妈妈了。“隔代亲”的家庭关系,让很多孩子更亲近爷爷奶奶。父母教育的相对欠缺,多多少少影响了教育的“精细化”。
7.油田普通话。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油田方言融合了以陕甘宁蒙为主的各地口语,是油田孩子另一个显著的标签。“吃撒气?干撒着呢?”(吃什么去?干什么呢?)听他们聊天,你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宁夏口音和庆阳方言竟然是侃大山的绝配。
8.归属感凌乱。 很多油田孩子最头疼的是,不确定自己究竟算哪里人。他们的经历一般是这样的:父母来自五湖四海,亲戚到处都有,但那里与他们几乎没有牵连;自己出生在一个地方,在另一个地方长大,换另一个地方工作。归属感来源于方言,风俗及血缘关系,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只有一个地方归属最合适:油田。
9.又爱又恨的荣誉感。 因为从小生活在这里,油田孩子的荣誉感很强,这个企业对他们来说是又爱又恨,恨的时候只许自己骂,但不许外人说三道四。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出差开发票,起头写“长庆油田”,服务员一个劲地追问:是大庆油田吗?长庆怎么写?自己也会在心里酸酸地嘀咕一句:这么大油田都不知道,你能干撒?
10.单纯。 油田孩子从小忍受孤独与寂寞,一旦遇到别人给予的丁点温暖,就会立刻沦陷其间,然后推心置腹,恨不得掏出心窝子来。山沟里上班的时候钱花不出去,进城了犒劳自己也不懂收敛,总被人当成油大头,很傻很天真。 |